中新网新疆新闻9月12日电(潘从文 李学仁 范明)“石头窝”里也能孵出“金蛋蛋”?
在“扶志+扶智”的精准孵化作用下,这个昔日“风吹石头走、好女往外走”的石头窝里产下了一颗颗精准脱贫、走向富裕道路的金蛋蛋。
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柯坪县,位于新疆南部阿克苏地区最西端。从地图上看,柯尔塔格山脉、卡拉塔克山脉、柯坪山脉这三座山刚好把柯坪围了一圈,柯坪总面积12047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就有6393平方公里,占到总面积的53%。这个石头山环绕的小盆地并不是人们所期盼的“聚宝盆”,而是一个资源匮乏、土地稀少的“山窝窝”,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让柯坪人不得不面对时代贫穷的唯一选择。
要有“愚公移山志”,还要有“点石成金术”,誓叫山村换新颜。西北油田“访惠聚”工作队的到来,正在和这里的人们一起快速改变着这里,“好日子”起了头!
立下愚公移山志
八月的新疆瓜果飘香。在西北油田援建的乡村“大巴扎”上,浑且木•吾不力卡斯木大嫂的菜摊上悄然发生着变化,工作队帮她种植的新鲜蘑菇个大味美,刚刚摆上摊就被一抢而空了。种木耳、做豆腐、养蘑菇,这些以前都要从阿克苏“进口”的菜品,竟然能够在本地自己生产了,外面的“金蛋蛋”落户在了柯坪的“山窝窝”。玉尔其乡的村民们正在把加工好的产品打包发往内地,恰玛古、柯坪羊、肉花牛,这些在柯坪老百姓眼中再平常不过的土产品,竟然成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宝贝,变成了“出口”千里之外的“金蛋蛋”。村民阿依尼沙汗•吐尔逊在自家门口的服装厂上班三年了,捧上了她做梦都没有想到的“金饭碗”。 踏实肯干的开色尔•卡哈尔办起了养殖合作社,一年能挣20多万元,村民们纷纷办起了养殖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工艺品加工合作社,走上了集体富裕的“金光道”。
在玉斯屯巴格勒格村村委会的墙上,一行标语非常醒目:“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自1996年起,西北油田对口帮扶4个县20个村,涉及帮扶资金11.7亿元。自2014年起,全面开展“访惠聚”驻村和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连续6年选派了125名处、科级干部和骨干员工,代表中国石化赴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喀什地区莎车县开展了“访惠聚”和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
“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在6年多时间里,将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基层治理、精准扶贫等作为主要任务,重点推进了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公共服务扶贫等工作,使扶贫地区发生了质的变化。到2019年,重点扶贫县柯坪县人均收入增加至8000元,贫困户发生率降至2.46%,已提前完成柯坪县7个村整村脱贫工作,对口扶贫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昔日的脏、乱、穷得以旧貌换新颜。
2018年3月,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表彰大会上由衷赞叹:“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驻村工作队,把所驻村作为企业员工实训基地,分批组织干部职工到村里与群众一起生产生活,把驻村工作平台建成了生动的‘企业文化课堂’,锤炼了党性、转变了作风、增长了才干,是一生的宝贵财富。”
使出点石成金术
“如果你还把新疆农村致富只停留在养羊的印象中,那你已经‘OUT’了。”8月21日,在记者采访中,西北油田驻启浪乡巴合恰村第一书记唐德旨打趣道。
原来,该村驻村干部和“访惠聚”工作队成员通过走访分析调查,依托农作物种植结构、地理、气候环境,利用当地秸秆、芦苇资源,引进黑白花肉牛品种,把传统种养殖模式,创新为棉花种植主业,加上黑白花牛的“花花牛”模式,使该村不仅摘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而且2019年还将实现“零贫困”的梦想。
2018年5月份,贫困户沙塔尔•哈力克利用贴息贷款进行肉牛购买养殖,到2019年7月存栏6头、出栏2头,一下子就增收3万元,一家五口人均收入立竿见影。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养殖比种植增收快,用买保险的方式控制了病害风险,养牛积极性高涨。截至2019年8月份,巴合恰村肉牛存栏190头,同比增加58.3%,其中32家贫困户存栏45头,每户增收4127元,再加上今年棉花丰收在望,总体上今年贫困率可降至“零”。
贫困户内依木•卡迪尔家的丈夫前几年因车祸去世,留下了9万元债务。她在工作队的鼓励和帮助下,自己养牛养羊,种植和承包棉花26亩, 3口之家人均年收入超过了2万元,不但还清了欠债,还成为脱贫致富的示范户。村民开色尔•卡哈尔办起了奶牛养殖场,加上承包地种棉花,年收入超过了20万元,家里陈设着各类生产车辆和农用机械。
走进阿恰勒乡盖孜力克村,被誉为“恰玛古书记”的第一书记王海彬,头顶一顶草帽,如果不是身上的那套红工装很显眼,你绝对以为他是当地的一位棉农。“把恰玛古种植面积由1200亩扩大到2200亩,吸纳56户贫困户加入了生产合作社,提高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经济价值。”说起特色农产品,他一脸兴奋。
盖孜力克村的致富秘诀就是“品牌效应”。恰玛古的药学名称叫芜菁,是一种有着2000多年种植历史的富碱植物。恰玛古清炖羊肉是新疆一绝,更是当地长寿老人的必需食品。利用这一特性,王海彬和工作队员们首先加大了宣传力度,做广告牌、发宣传单……,同时,把产出的恰玛古进行分级筛选。品相好的一级品装箱,卖7块钱一公斤,次之的5块钱,还挑选一部分做成了恰麻古片和粉,进行礼盒销售,一下子就把原来只卖一块多的恰玛古,价值提升了数倍多,一夜之间就让“恰好食”品牌响了起来。
远望延绵起伏的阿尔塔格山,山上全是石头,难得见到几棵树。山脚下的上库木力村悄然兴建起了“饲料加工合作社”,现代化的生产线正忙碌的运转着,产业扶贫不但解决了当地骆驼、牛、马、羊等牲畜的精料供应,同时也解决了冬季饲料保障问题。
就业捧上金饭碗
8月22日上午,玉斯屯巴格勒格村笔直的街道上人来人往,明媚的阳光把带有标号的路灯投影在道路上,就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路的西侧是一大片抗震安居房,每家每户的大门口都插着鲜艳的国旗,随着秋风不断飘荡。路的东侧是一条灌溉渠,从山上水库流淌而来的水流正在灌溉着蓬勃翠绿的田园,行走在村子里,让人非常的舒心惬意。
在西北油田“访惠聚”工作队总领队、玉斯屯巴格勒格村第一书记李洪江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有“扫把王”之称的艾海提•托乎提家。老人家70多岁的年纪,扎扫把的劲头赛过小伙子。每天制作几十个扫把,年收入万元以上,成为脱贫致富的典型。采访中他说:“我还年轻,干活是我最大的乐趣!”
谈起“访惠聚”工作,李洪江嗓门洪亮,信心十足地给我们讲起了打赢维护稳定发展和精准脱贫攻坚两大硬仗的思路,如数家珍的介绍着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和成果。行走在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都有村民过来寒暄一番,他已经成了村民们的老朋友。“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目前他正带领着57名队员,奋战在农村扶贫工作的第一线。
为了脱贫,工作队不仅引项目、建工厂,还要扶持像艾海提•托乎提这样的家庭式手工业能手“扫把王”,谋划能让更多人“就业+产业”的结合体。
在以齐兰古城、烽燧遗址闻名的阿恰勒镇其兰村,见到了第一书记张维,头发似乎比去年又少了一点,大家都说他很像当地的村民。张维说自己身上的“行头”,衬衣和裤子加起来刚好100块钱,从穿着上他和村民们打成了一片。
为了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他绞尽脑汁为老乡们谋幸福。借助当地妇女手巧的特点,在西北油田的大力支持下,村里办起了“巧手”手工艺品合作社。
“合作社吸引了54名妇女动手制作钻石画,每人月均制作3张画,合作社月均出货量在150张左右,营业额在6万元左右,每月发工资4.2万元左右,业绩优秀者月创收可达2000元,同时月均增加村集体收入1.8万元。”“访惠聚”队员张瑞华介绍道。
“欣慰的是村民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通过劳动致富,让很多家庭过上了好日子!”张维说。
“您给品品味道怎么样?”在柯坪镇喀拉库提村,第一书记丁雪林给记者们端出来一杯刚生产出来的飘着浓香的豆浆。
在“丁丁豆腐坊”里,记者从醇香的豆浆里,感受到了该村创业、就业的“热度”,这就是该村发展的木耳、豆腐、蘑菇“黑白灰”特色就业、产业链。
2019年7月,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和调试,西北油田投资40多万元,柯坪县的第一家豆腐加工厂—— “丁丁豆腐坊”开始试生产了。一袋袋鲜黄的豆子,变成一股股鲜香的豆浆,点化成一块块鲜嫩的豆腐。生产的豆腐、豆浆、豆腐皮等,第一时间被送到县城的餐馆和菜店,获得了市场好评,后续将逐步扩大生产规模。
“访惠聚”工作队还为贫苦户开发了蘑菇种植项目,每月增收1000多元。村民浑且木•吾不力卡斯木说:“在西北油田工作队帮助下,我种的蘑菇在巴扎上卖的非常好,今年一定能脱贫啦!”
在村子尽头的一片白杨树林带,工作队负责管理着20万棒黑木耳种植项目,使96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
目前,该村打造形成的“黑白灰”产业链,已经解决了10多人就业问题,并稳定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西北油田还积极探索“家门口”致富模式,帮助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梦想。为此依托油田劳保工装市场,与当地政府牵手,前期引进的武汉天鸣服饰有限公司,在柯坪县开办“兴科服饰”,目前就业人数已达到150人左右,项目年产值预计1500万元以上。
奋起踏上金光道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2014年至今,西北油田先后投入500万元建设了两所占地2400平方米的现代化幼儿园——中石化星星幼儿园和阳光幼儿园,可容纳300名儿童入园,彻底解决了6个村1500余户农牧民学龄前儿童入托难的问题。喀拉库提村的驻村女干部李玉英,开办了村里第一个“李妈妈课堂”,在周末或节假日,给村里4至10岁的孩子辅导学习,并免费讲授国学知识和普通话,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李妈妈”。无独有偶,托万巴格勒格村驻村工作队员枣儿古•伊明,在村委会开办了“枣儿课堂,把村民们聚拢在一起,教授普通话,使民族群众实现了零距离沟通,深受当地村民欢迎。
为了扶贫,西北油田“访惠聚”队员把驻村工作平台建成了生动的“企业文化课堂”。他们借鉴油田党建工作成熟经验,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建立完善抓党建促脱贫机制,着力增强班子“车头”作用、干部“引擎”作用、组织“堡垒”作用,让党的旗帜在基层阵地上高高飘扬起来。
为了更好帮扶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托万巴格勒格村建起了“小红人热线”,成为全疆首家扶贫热线,在《工人日报》等媒体广为传播。村民拨通该热线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按下对应的号码,转接对应的服务,包括困难诉求、水电维修、情报线索、投诉举报和“访惠聚”专线等5个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涉及问题最普遍的领域,每个服务领域关联到相对应的责任人手机号。对应的责任人在接到电话后对村民诉求进行反馈或到现场进行解决。
“热线是一个能快速、准确找到对应服务的平台。同时,我们的热线语音提示采用了双语播报,热线号码也方便村民记忆,让村民感受足不出户就能解决问题的便利体验,彻底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西北油田驻托万巴格勒格村第一书记杨敬松拿着一张宣传牌介绍道。
在开展公共服务扶贫方面,西北油田先后筹资修建便民服务活动中心2个、配套办公用房及驻村干部周转房1430平方,解决了村民文化体育活动开展难、干部办公房源紧张的问题。在玉尔其乡投入100万元,建成占地3.1万平方米,集物资交易、文化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巴扎”(集市),为村民提供了近200个销售摊位,上库木力村和喀拉库提村有近50户村民长期在此进行禽类蔬菜销售,每户年均增收近万元。在柯坪县投资100多万元,建设小型商铺15间,打造“中石化阳光小微商圈”,为贫困户提供经营场所,带动22户贫困户自主创业,每户贫困户年增收1.5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年增收3万元以上。另外,还通过“小拱棚”、“庭院经济”等项目帮扶脱贫,成效斐然。
走在玉斯屯巴格勒格村的乡间道路上,庭院改造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阳光小微商圈让村民争相入驻,电子商务服务联通了外面的世界,村民微信服务号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石化红”街道亮化项目点亮了美丽乡村的夜晚。
观念变了,收入增了,乡村漂亮了,腰包鼓起来了。因为一群穿着鲜艳工装的“小红人”的到来,昔日的“山窝窝”孵出了致富的“金蛋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