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乌苏多元种植模式激活玉米产业发展新动能

乌苏多元种植模式激活玉米产业发展新动能

2025-07-18 19:32:45 来源:中新网新疆

  中新网新疆新闻7月18日电(安帅 许嘉明 尚慧 马建江 付晓玲)从甘河子镇冬小麦套种玉米试验田的 “一地双收”,到百泉镇大棚早熟玉米的错峰上市,今年,乌苏市通过创新种植技术与整合土地资源,让多元玉米种植模式结出增收硕果,玉米产业也成了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7月12日,在乌苏市甘河子镇头道场子村250亩冬小麦套种玉米试验示范田,记者看到套种的玉米长势良好,收割后的冬小麦亩产达600公斤,一地双收的种植模式让农户喜上眉梢。

  甘河子镇头道场子村种植户彭拥军说:“我以前只种小麦,今年在政府和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改成了小麦套种玉米模式,能实现一地双收,还保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克服了传统种植模式的不足与缺陷,在满足玉米生长的基础上,还不影响小麦生长,实现了互利共赢、增产增收。”

  据了解,甘河子镇今年共种植小麦套种玉米365亩,预计全镇年粮食产量将较单一小麦种植模式提升270吨。该模式通过“时间差+空间差”实现一年两熟。这样的轮作模式,破解了传统种植中“一季闲、单产低”的难题,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 “一地双收”,还为乌苏市探索多元化种植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甘河子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托依别克·对山外说:“小麦套种玉米是提升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的有效模式。后续我们将及时推进玉米苗期管理,同时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小麦、玉米双丰收,保障粮食安全。”

  走进百泉镇榆树村玉米种植大棚,饱满的玉米棒裹着绿衣,清香四溢。今年,该村自筹资金30万元,将部分因分布零散、耕作效益低的闲置土地,统一规划建设了5个标准化大棚,并引入有机鲜食玉米品种,利用较传统玉米种植早熟20天的优势,让“时间差”转化为“效益差”,不仅让撂荒地焕发了新生机,也探索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百泉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榆树村包村领导蒋建说:“通过种植大棚玉米一方面可以带动村集体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发展特色种植。现在一个棚可以产5000株玉米,不仅生长周期短,产值也比普通玉米高。我们今年是试种,明年会将其他地块扩建。现在玉米已经可以分批上市了,后续玉米采收完成后会陆续种植冬菜,一年有两季的经济收入,最大程度发挥了土地的利用率。”

  近年来,百泉镇立足资源禀赋,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土地、资金和技术资源,持续推动农业向多元化、高效化转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百泉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马建江说:“我们将加大技术培训和政策扶持力度,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特色种植中来,通过‘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市场驱动’的发展模式,真正让特色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编辑:袁晶】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