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正文
中新网首页|安徽|北京|上海|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黑龙江|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我们的微信

棉宝三“迁”记

2021-06-13 13:41:36 来源:中新网新疆
字号:

4月12号,大泉乡烧坊庄子村双泉农业合作社棉田,棉农们正在使用超宽膜技术播种棉花  图片来源:沙湾新闻 孙志坤摄4月12号,大泉乡烧坊庄子村双泉农业合作社棉田,棉农们正在使用超宽膜技术播种棉花 图片来源:沙湾新闻 孙志坤摄
4月12号,在大泉乡烧坊庄子村双泉农业合作社棉田,棉农们正在使用超宽膜技术播种棉花   图片来源:沙湾新闻 孙志坤摄4月12号,在大泉乡烧坊庄子村双泉农业合作社棉田,棉农们正在使用超宽膜技术播种棉花 图片来源:沙湾新闻 孙志坤摄
沙湾市棉田无人机打药  图片来源:沙湾新闻 焦祖卿 摄沙湾市棉田无人机打药 图片来源:沙湾新闻 焦祖卿 摄

  编者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振“新”。带着对“新”农村的好奇,5月21日至5月26日,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发现·记录大美新疆”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新疆沙湾市,师生一行十人深入安集海镇、三道沟村、金沟河镇、乌兰乌苏镇、大泉乡烧坊庄子村……眼观美丽乡村建设落到实处;耳听乡村人才“江湖”大展身手的“趣事”;深嗅乌鲁木齐西路美食街里的“大盘”文化;轻抚科技种植下“冒出头”的棉苗;体验电商助力下的农产品销售;知悉“新型职业农民”的思维变迁。为充分展现沙湾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实践,特别推出“这里的村不简单”系列报道六篇,探寻乡村振兴发展的沙湾经验,用笔记录我国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

  中新网新疆新闻6月13日电 (马娴  王楠 聂静茹 李倩)近日,阳光正好,现在的我已经长出了4片真叶,植株7公分左右。忘了介绍,我叫棉宝,欢迎来到我的地盘,这里是农业大市新疆沙湾。

  很久以前,我就生活在这里了,人们称我为棉花。我开花的时候四朵棉桃如同橘瓣,比白云还柔软,所以我多被用来纺织。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我被反复地种下、生长和采收的过程中,我生活的土地上发生了许多改变,下面就让我来带你们了解一下这些变化……

  春“迁”之安“家”

  1995年,在沙湾市烧坊庄子村大泉乡的耕地里,我“乘坐”着老式播种机正在被“安家”。当时的播种对驾驶员的技术要求十分高,需要双手扶着方向盘,一边开车一边注意播种情况,依靠眼力和经验来控制播种是否均匀,地膜是否平整。

  “以前播种的时候眼睛必须直勾勾地盯着前面一条直线,一天下来眼睛也酸,还播不了几亩地。”63岁的棉农哈依绕拉·切力扎回忆道。

  4月12号,在大泉乡烧坊庄子村双泉农业合作社棉田,棉农们正在使用超宽膜技术播种棉花  图片来源:沙湾新闻 孙志坤摄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和我的兄弟姐妹才住进了“家”里。

  90年代的传统播种模式,无法对种子进行精确选择、适当处理,出苗率普遍较低。铺膜更是采用老式铺膜机,依靠人力进行铺膜,每亩地需要3-5人合力完成,效率低且易造成土地污染。

  可现在,我有了最新款的“安家神器”—“超级播种机”。“我们使用的是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我只需要设置好,它就可以自己工作,速度也快。”哈依绕拉·切力扎说道。

  2013年1月,沙湾市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我和兄弟姐妹的“家”被整合起来进行规模种植。“只有把农民零碎、分散的土地整合在一起种,这样才能减少人工,提高产量。”双泉合作社理事长何洪涛说道。

  4月12号,在大泉乡烧坊庄子村双泉农业合作社棉田里,棉农们正在使用超宽膜技术播种棉花  图片来源:沙湾新闻 孙志坤摄

 

  合作社成立后,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就连“喝水”、“吃饭”的方式也不同了,再也不需要棉农亲自“喂饭”了。

  2020年,沙湾市农业农村局在烧坊庄子村开展了智慧棉田试点工作,双泉合作社拿出了我1400多亩的“房子”进行试点。

  我看到技术人员在“家”里安装了水肥自动化系统等现代化设备,取代了以前的人工浇水施肥,将自动化浇水与水溶肥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水肥一体化。“需要浇水时系统会发送短信到手机上,只需要在手机上打开系统,动动手、点点屏幕,就可以完成浇水。”何洪涛说。

  今年,我的“家”还换上了“新被褥”。4月12日,沙湾市首次推广超宽膜棉花种植模式。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使用的是4.4米宽的地膜,一个播幅是4.56米,一膜12行播种,采用以往的播种模式,地面覆盖率可以达到91%,有效提高地温,且农膜回收率可以达到90%以上,极大减少棉田白色污染,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播种技术的发展极大得降低了棉农的种植难度,提高了种植效率,“以前一个人种几十亩地要不停地从开始干到结束,现在一个人种两百亩地,可能一年加起来就干两、三个月左右。”哈依绕拉·切力扎说道。

  夏“迁”之守“家”

  六月底到七月初,是棉蚜虫最爱“光顾”的时候。棉蚜虫是我最害怕的害虫之一,它不喜湿又不喜干,恰好符合我的“地盘”环境,造就了棉蚜虫攻击我的程度普遍比内地严重的情况。

  “害虫泛滥的时候,大家背着老式的喷洒打药机,一来一回地在地里打药,一个人一上午就要打七、八壶药,速度快的话,一天能打五、六亩地。”哈依绕拉·切力扎回忆道。

  十年前,棉农都使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来保护我,可这种喷雾器工作效率低,对于农药有效利用率更低,尽管在施药方法得当的情况下,农药有效附着率也只能达到百分之十五左右,这就意味着大量药液被浪费,流失到土壤、水和空气中,极大地污染了我周围的环境。

  今年,植保无人机已成为沙湾棉农的“新宠儿”。通过无人机承载农药,进行低空喷洒,其喷洒效率是传统人工的30倍。棉农只需要站在田头操纵着手里的智能遥控器,就可以通过GPS定位对其实施控制,进行打药工作。

  植保无人机不仅节约农药使用量和用水量,降低了成本,而且远距离遥控操作和自动精准灌药技术,摆脱了人为操作的失误,可以保护棉农身体安全免遭农药“误伤”。

  防治害虫难度高既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棉农自身。过去的棉农对害虫的防治知识不完备,当他们发现我的“家”遭到“攻击”并开始反击时,我已经受了很多“伤”,导致我成熟的时候产量降低,就连我的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2019年5月9日,沙湾市乡村振兴大数据服务中心正式成立,为棉农科学化防治病虫害奠定了数字化基础。

  棉农开始使用MAP智农软件开展线上专家服务,将我这里所出现的病虫害等情况拍成视频上传至APP,通过数据中心成立的专家团队,为除病虫害和使用肥料、农药等方面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加之数据中心全程技术服务,实现提质增效。

  据我的观察,现在的棉农也可以通过合作社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病虫害相关知识的培训,了解病虫害的来源、原因和防治措施,增强防范意识。

  从原来对“未知”生物的害怕,到现在主动消灭虫害源头,棉农用技术守护着我的“家”,为我的成长“保驾护航”。

  秋“迁”之出“嫁”

  七月中旬到九月中旬,是我准备出“嫁”的日子。我兴奋地冒出了四朵雪白的棉桃,因为我即将离开“家”去往另一个新的地方,或是北京,或是上海、广州等地,甚至连国外都会留下我的“脚印”。

  偷偷告诉你们,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走遍世界。

  可是我的数量实在太多了,光靠棉农和雇佣棉工采摘不仅工作量大且成本高、效率低。“一百亩地约需要十个采棉工劳作两个月才可以完成,累计下来成本太高了。”何洪涛说道。

  对于普通棉农来说,长工耗资大,短工风险大。

  长工需要包吃包住,而短工则需要棉农每天早晨天未亮就前往务工市场招人,如果当天招不到人,采摘进程就会落后,效率降低,错过最佳商情更会影响棉农一年的收入。

  如今,沙湾市采棉机全面普及。“现在使用采棉机的话,一个农户三百到四百亩地,一天差不多就能采摘完,不仅提高产量和质量,还节省了好多成本和人力。”哈依绕拉·切力扎说道。

  以前人们采摘我的时候,会不小心将残渣、发丝等杂质跟我的棉桃混在一起,导致我很难“嫁”出去。不过,现在的我根本不用担心“嫁人”的问题,因为我们有了装有北斗系统终端的采棉机,能精准对接棉行,直线行走,降低落花率,避免我接触到地面杂物,我的采净率可提高约3%,采摘出的品质较高,我的“行情”也就越好。

  为了进一步保证我的高质量,沙湾市大数据公司在今年开发了二维码追溯系统,从种子种下,到种植采收,再到加工的环节,给我制作了一个统一的“身份证”。

  在我的采收阶段,大数据工作人员通过棉包张贴二维码,将棉包信息录入系统,完善籽棉追溯数据,从单品、单垛、单轧方面,将我的优质品种和劣质品种分开,提高了我的品质。

  这种二维码追溯系统,不仅在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将国家的补贴资金政策和优质的棉花之间精准链接,让棉农不盲目种植,实现了“谁家种了优质棉花,谁家就能获得每公斤3毛钱的质量补贴。”

  对于棉农来说,获得高收益的时候就是劳动最值得的时候;而对于我来说,品质越高,我会越受欢迎,当我越来越出名,我就有更多的机会去世界各地。

  “回想起以前,我感觉社会发展真迅速,现在的我们过得很幸福,用着新技术,也挣上了钱,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哈依绕拉·切力扎感慨道。

  技术的变迁让我有了全新的成长方式。我看着棉农在沙湾市过去二十年的发展中,从“亲力亲为”到“坐镇指挥”、从“起早贪黑”到“悠哉悠哉”;看着我的伙伴从新疆走向世界各地、出现在各个商品橱窗,有的是布匹、衣服;有的是口罩、棉签;还有的被制成了钞票,流转于人们手中。我想,我的梦想已经实现了……

  (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实践课堂·发现、记录大美新疆”实践成果 马娴  王楠 聂静茹 李倩)

(编辑:孙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