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新疆新闻2月22日电 (摆风亮 李丹)2月21日清晨9时,乌鲁木齐的室外冻得伸不出手,探伤工赵正午和探伤班的工友们在铁路边检查仪器、校正灵敏度、给仪器水箱加玻璃水……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开始了今天6公里的探伤铁轨作业。
“探伤,像医院里做B超,只不过看的不是人,而是钢轨。要看仪器面板的显示,还要听仪器出波之后的提示音……”毕业于长沙医学院医学影像专业的赵正午,2014年毕业后就入了行,已是探伤高级技师的他工作6年推着探伤仪行走了近1.3万公里。
“冬季钢轨比较脆,加之春运列车运行密度增加,铁轨的负荷量增大,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检查钢轨,不能有丝毫马虎,说白了,我们就是保障钢轨健康的医生,其他工种的同事都叫我们“超人”。推着钢轨探伤仪的赵正午说。
一台超声波钢轨探伤仪,加满玻璃水,装上波形仪,整个探伤仪通常能达到近百斤重。春运期间,列车密度增加,平均15分钟左右就有一趟列车经过,他们就要抬着百斤重的探伤仪下道避车、上线作业。完成6公里的探伤作业就要抬着探伤仪上下道几十次,这对于体力和耐力都是一种考验。
“发现伤损、识别轨缝”探伤仪发出语音报警提示音。“这是钢轨轨头表面有杂质产生的语音报警,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伤损,这时就得反复探测,并借助经验去判断轨头是否真的有伤损。”说完,赵正午来回拉着探伤仪反复探测了几次,又继续推着探伤仪前进。
“作业中,探伤仪会对我们进行提示,但伤损的具体情况需要作业人员通过观察和分析波形才能确定,这就要考验我们的专业技能了。”虽然是医学影像“出身”,但赵正午却用他的影像专业继续追逐着自己的青春梦想。“仪器上跳动的波幅,像极了钢轨的心跳,从事铁路工作,还能运用自己的本专业,我是又惊又喜。”
春运时期正是大家一年一度回家团聚的时刻,对赵正午来说,大量的客流运输和各种恶劣天气,更加需要他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全力做好保障运输设备质量安全的工作。白天,在赵正午执机探测病害的同一时刻,医院B超室的屏幕前,妻子王丹也同样在使用超声波给病人检查身体。“我们是大学同学,毕业后,正午一心想回新疆工作,因为爱情,我就跟着来了。” 因为俩人是同一专业,他们在双方工作上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和共同语言。
赵正午自打来到这个工作岗位上,他似乎就对钢轨探伤着了迷,除了完成当日工作,他经常在下班后一头钻进房子里学习研究探伤、焊缝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帮助自己更多积累“临床”经验,提升判伤准确度,他常常与妻子一起探讨探伤探头频率的相关问题。遇到作业中的“疑难杂症”,赵正午还会请教妻子。渐渐地,他通过努力练就了一双“火眼睛睛”和一身扎实的业务功底,并成为班组的探伤大拿。
“春运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也是责任最大的时候,需要我们更加耐心细致,不能留下一点安全隐患。” 赵正午说:“我们车间里有很多同事来自于外地,因为工作繁忙,他们选择坚守在岗位,我家就是本地的,我更应该坚守在岗位上为春运保驾护航。”
对于探伤工而言,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对生命的责任。他们用一步步的脚印,踏出确保铁路安全运行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