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中新网首页|安徽|北京|上海|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黑龙江|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我们的微信

36载花开花落,她只为做好患者的心灵“修复师”

2022-05-12 18:37:19 来源:健康报记者
字号:  

  文/健康报记者 陈雪

  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既是门科学又是门艺术。”这句话用在护士们身上再贴切不过。她们点燃生命之光,如一缕阳光照亮前方的道路。但在这些“提灯战士”中有一类特别的存在——精神科护士。

  精神病患者时而喜怒无常、时而暴躁抑郁,偶尔会绝食、骂人、打人……日复一日,精神科护士与饱受精神障碍困扰的患者朝夕相处,用爱心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努力做好患者心灵的“修复师”。新疆精神卫生中心(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三科护士长林建文就是这样一位“修复师”,从事护理工作36年,她始终秉持着对生命的敬畏,轻轻牵起一个个患者的手,抚平她们内心的“疤”,带她们到阳光下,再次点燃生命的“火花”。期间,她多次被医院评为优秀护士,并获得乌鲁木齐地区第12届“南丁格尔”优秀护士称号。

  “每天像打仗,但只要他们安全我就放心。”

  新疆精神卫生中心(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住院部与综合性医院有所不同。这里将男性病区与女性病区分开,同时还设有儿童病房及老年病房。林建文所在的精神三科主要收治18—60岁的女性精神障碍患者,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在我们病区,小到还在上高中、大到20多岁的大学生这样的年轻人比较多,看着他们年纪轻轻便生病住院,真的很心疼。”林建文说。

  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节假日和休息近乎于奢求。“每天过得像打仗,但只要他们安全,我就放心。”虽说今天是护士节,但林建文和同事依旧十年如一日,早半小时到岗,换衣服、交接班,带患者吃饭、做治疗……在这栋15层的综合楼里,上上下下。

  由于患者的特殊性,耐心、细心、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强健的体魄都是精神科护士所必备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她们做不到的。精神科的护士们还必须拥有一颗“最强大脑”,在发生危急情况时,如何快速有效地处理危机,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即使每天都有新的状况发生,但林建文和同事每天都以最美的微笑,亲切的语言,体贴的护理,饱满的工作热情来面对患者。

  “她们有的只是更愿意停留在过去,有的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只是暂时迷了路。她们不应该被忽视,也许只是再多一点耐心和关心,也许只是再换一个交流方式和方法,她们就会对我们的信任多一点。”看着大厅里,正在做手工的患者,林建文感慨道。

  说起这份工作,像老师、像保姆、像朋友,但更像一名“战士”,带着阴影中的精神患者大胆地走到阳光下,重新点燃生命的“火花”。有的患者不好好吃饭,林建文就温柔地拿起碗筷,耐心地一口一口喂起来;对有身体不适的患者,她会经常去病房查看,询问患者有什么需求,哪里不舒服;对于危重患者,她会一点点地进行全方位24小时护理,换生理裤、理发、洗头、穿衣……

  体验过患者面对病痛的无奈,目睹过无数悲欢离合的场景,感受过患者信任的目光,也遭遇过“有理讲不清”的尴尬场面……但林建文从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斗智斗勇”,疤痕累累,没想过放弃

  精神科患者常常受幻觉和妄想等症状的支配而缺乏自控能力,经常会做出失去理智、以暴力对待护理人员的行为,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林建文总是第一时间进入病房,以极大的耐心去安抚患者的情绪。

  林建文的胳膊上有一块很明显的伤疤,她笑着说:“病人咬的,当时情况紧急,我也没注意,等到感觉到疼的时候,才发现胳膊被咬了。”

  被患者咬、打、骂,被患者家属训、不理解……除了要和患者“斗智斗勇”,还要承受意料之外的伤痛,因而身上也是伤痕累累,但林建文和同事们没想过放弃。

  她曾经护理过一位17岁的患者小丽(化名)。因为父亲酗酒,小丽和母亲被当成了“人肉沙袋”。在长期家暴导致的不安之下,小丽逐渐陷入害怕、痛苦之中,好在母亲很关心她,在出现一系列初期症状后,带着她来医院做检查。刚入院时,每次给小丽治疗,她要么不语,要么总是蜷缩着瑟瑟发抖。

  一次,林建文刚刚送走探视小丽的母亲,回办公室的途中,她突然发现治疗室的门有一条缝,明明走之前是关好的!一阵不好的预感在林建文心里闪过,她赶紧打开治疗室的门,看见小丽缩在墙角,抱着头,在发抖。林建文赶紧上前,将小丽拉起,浑身上下检查了个遍,看看她是不是伤害自己或者拿了危险物品,之后又检查了治疗室里的药物、各种包装袋及器械。确认一切正常后,林建文算是舒了口气,看着发抖的小丽,她心疼地拉起她的手,带她去办公室聊天,“我好多了,想回去休息一下。”看着小丽慢慢恢复平静,林建文派护士把她送回病房,开始继续忙碌。

  不对,这太正常了,正常到有点太不正常。

  边忙手中的活,林建文边回忆小丽今天发生的一切,心里还是毛毛的,放下手头工作她赶紧来到小丽的病房,此时看上去小丽似乎在休息,被子也盖得很严,“护士长,我累了,想休息一会。”看着准备睡觉的小丽,林建文转头正准备走,但是余光发现被子角上有两滴鲜红的血点,很小,但刺眼。

  “你上午去打针了吗?”林建文试着跟小丽沟通。

  “对,我打针了。”

  “你被子上的血怎么回事?”

  “上午打针,没压好,滴在被子上了。”

  不对,这个血滴没有那么简单。林建文心里始终不踏实,多年的经验告诉她,如果是上午打针时蹭的血,到了下午这时候,被子上应该是褐色的血点。看着小丽的眼睛在不停地闪躲,一直在“催促”让林建文离开,她要睡觉。“可能是经历过的太多,我真的没办法确认这种情况是安全的。”一个转身,林建文掀开了小丽的被子。

  手腕上鲜红的血口子,一道又一道,鲜血早已把被褥渗透。林建文一把按住小丽的胳膊开始给她止血,呼叫医生抢救。在小丽被接走治疗之后,她默默给小丽换好干净的被褥、床单和被子。

  “为了防止病人伤害自己,我们每天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任何咱们认为正常安全的物品,在这里都会变成难以想象的危险物。我经常和团队的护士强调:一定要细致再细致,我们要有评判性思维,要比患者更加‘聪明’!”林建文说。

  36载花开花落,不悔来到这里

  从走出象牙塔到戴上神圣的燕尾帽,在汗水伴着泪水、收获伴着喜悦的岗位上,林建文已走过近36载花开花落。今年也是她在工作岗位上过的最后一个护士节,10月,她就要带着在医院里的36年回忆退休了。

  提到初到精神科病房工作时的情景,林建文说,当时就是很单纯简单的念头,这里的护理“与众不同”,既要做好日常的治疗性护理,还要像保姆似的喂水喂饭,端屎倒尿,帮忙剪指甲、理发、洗澡,时不时还要承受病人的连踢带打……当初从护理学校毕业分来医院的49位同学,历经岁月的流转,走的走,退的退,仅剩下29人了。

  36年间,在科室老师及同仁的教导支持下,林建文从新手护士变成了经验丰富的护士长,她的各项护理操作标准规范、干净利落;科室遇到疑难杂症,碰到难护理的病人,她总是第一个冲在前;给病人开展康复护理,指导病人做好出院前社会性训练,让病人体会到平等、亦师亦友的医患关系;需要外派参与防疫工作,她也积极响应。现在,她不仅是年轻护士口中最敬佩的“林老师”,更是不少患者口中的“知心人”。

  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壮大,住院患者人数越来越多,护理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建文在工作中始终把细心、耐心、责任心凝聚在每一位患者身上,她说,“帮助他们减轻精神上的痛苦,抚平那些心灵创伤,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被社会冷落,很多人常年住在医院,没有亲人来探望,其实他们也渴望着亲情和友情。每天,林建文和同事都会微笑着走进病房,把每一位患者都当作亲人和朋友。经常为她们买水果,生活日用品,而且还担任理发师的角色,一有时间,她就帮有需要的患者修剪头发。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护士们肩负着白衣天使这个称号,在精神科护理事业中,病患们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在日常的工作中没有轰轰烈烈的辉煌,但是在这简单而又平凡的工作中充满了温暖的爱。

  刀鞘在保护刀的锋利,精神科护士们也在保护那些受伤的心灵,在阴影中洒下一束光,带着阴影中的患者一步步走向阳光,虽说这份工作性质有时候并不好说出口,但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编辑:阿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