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中新网首页|安徽|北京|上海|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黑龙江|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我们的微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间艺人”:“烙画”宝葫芦中西亚国家热销

2022-03-25 19:29:44 来源:中新网新疆
字号:  

  [解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有一位在葫芦上“烙画”的“民间艺人”,他的名字叫吾斯曼·吾布里。39岁的他潜心创作葫芦画多年,在当地颇有名气。

  2015年,他的“宝葫芦”走出国门,进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西亚国家市场,且售价不菲。

  [解说]走进吾斯曼·吾布里的工作间,只见他以电烙铁为画笔,以葫芦为画布,一点一点地“熨”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再经颜色点缀,田间地头的“土葫芦”摇身一变成为增收致富的“宝葫芦”。

  [同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葫芦“烙画”艺人吾斯曼·吾布里(维吾尔语)

  我爸爸是木匠,自己从小喜欢画画,看到别人在农具的木头把手上画画,把手的材质和葫芦有点像,受到启发,就试着在葫芦上画画。

  [解说]记者在吾斯曼·吾布里的家中看到,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葫芦,经过他一段时间的勾、点、擦,栩栩如生的图案便跃然而上。制作完一个大葫芦作品需二至三天,复杂些的图画大概要好几天,可以卖七八百元(人民币,下同)。

  [同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葫芦“烙画”艺人吾斯曼·吾布里(维吾尔语)

  画葫芦画17年了,画画的内容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生活场景居多,还有新疆的美景,旅游景点,还有沙漠胡杨,骆驼,艺术字等。我看到美的画面就把它画下来。

  [解说]多年来,吾斯曼·吾布里能坚持创作葫芦“烙画”,将这门技艺延续至今,离不开妻子奴丽依曼姑·库瓦的默默付出和鼓励。2011年时,吾斯曼·吾布里创作葫芦画已有近10年时间。十年间,夫妻二人就是靠着葫芦画维持生计,但当年销售很不理想,夫妻二人坚持葫芦画创业的计划一度动摇了。

  [同期]吾斯曼·吾布里的妻子奴丽依曼姑·库瓦

  销售效果不是很好,所以我们想着跟其他人一样,在家里面养一些牲畜,种种地之类的。但是种地别人都能赚钱,反而我们亏本,养羊那些的,人家都能养的肥肥胖胖的,反而我们养的不是很好,所以我们就想着,可能不是干这一行的料。人一定要做自己比较擅长的事,要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就想着,还是把这个葫芦“烙画”做得更好一点,可能销售效果(会)比较好。我们就继续坚持,互相支持做这一行。

  [解说]这之后,吾斯曼·吾布里更加坚定自己坚持葫芦“烙画”的创作之路。他在自家地里搭起葫芦架子,自己种葫芦,这样就能挑选出更好的葫芦进行创作。除了吃饭时间,他经常是从早上拿起葫芦创作,直到深夜才放下,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创作。

  [解说]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吾斯曼·吾布里参加了在乌鲁木齐举办的中国-亚欧博览会,其作品被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的客商看中,并签订采购合同。2015年,他的葫芦作品在乌兹别克斯坦销售不错,卖到3000元一个。

  [同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葫芦“烙画”艺人吾斯曼·吾布里(维吾尔语)

  葫芦画在国内销售的很好,2014年参加乌鲁木齐举办的亚欧博览会,和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客商签订了葫芦画订单。现在葫芦画作品在乌鲁木齐大巴扎和图木舒克市文化馆都有销售,自己在网络上也在销售。

  [解说]葫芦“烙画”让吾斯曼·吾布里成为当地有名的文化能人,慕名找他拜师学艺的人还不少。

  1988年出生的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依木,从小失聪,在7年的学艺生涯中,他看着吾斯曼·吾布里的各种手势学习“烙画”,“言传”则通过微信。如今,他已能按师父的要求,独立在葫芦上“烙画”,在边学边干中,每月还有3000多元收入。

  [解说]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非常重视对“民间艺人”的支持和培养。吾斯曼·吾布里不仅得到资金支持,还在创业园中有工作室和培训教室,他的作品被纳入创业园电商平台促销。

  如今,吾斯曼·吾布里的葫芦“烙画”不仅卖到乌鲁木齐,还有上海、广东等地的采购商,年均收入约8万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些年还出现了一大批 “民间艺人”,他们从事雕刻、制作花灯、乐器制作等,政府大力扶持和市场需求旺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使他们的才艺得以充分发挥。

  [解说]吾斯曼·吾布里有三个儿子,目前都在上小学,而且喜欢绘画。耳濡目染加上吾斯曼·吾布里细心教授,孩子们已开始学习这门技艺。

  [同期]吾斯曼·吾布里的妻子奴丽依曼姑·库瓦

  我们家三个孩子对他爸爸的这一行也是很感兴趣的,每天从学校放学回来,就跟着他爸爸学,现在自己都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作品出来了。

  (戎睿 李明非 王俊龙 制作:储旭)

(编辑:赵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