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文化释义古绥来县名

文化释义古绥来县名

2024-05-22 21:18:23 来源:中新网新疆

  中新网新疆新闻5月22日电(杨立新)说起玛纳斯,总觉得这片故土留下了祖先太多的期待,这-片故土同样闪耀中华的风彩。它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最西端,天山山脉北坡中段、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玛纳斯河东岸。东以干河子为界与呼图壁县相邻,西与石河子市、塔城地区沙湾市隔玛纳斯河相望,南以天山分水线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分界,北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同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相接,总面积11067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5月,玛纳斯县辖7个镇、4个乡、5个团场,另辖3个乡级单位。全县总人口28万人。

  这里有一条河,浪花如歌如幻,把思乡曲轻轻吟唱,把乡愁当成故事来讲。玛纳斯,蒙古语意为巡逻者,因古代玛纳斯河沿岸有巡逻士兵而得名,意寓“英雄”。乾隆二十八年(1763),于玛纳斯河东筑绥来堡。三十三年(1768)设县丞。四十二年(1777)又建康吉、绥宁二城,驻副将、都司等官员。两城间筑墙置门,称“靖远关”,驻满营兵丁,稽查行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置绥来县,建县迄今巳246年。光绪十年(1884)康吉、绥宁合为一城(为今玛纳斯县)。1954年,改绥来县为玛纳斯县。

  那么,当年乾隆帝为玛纳斯取县名时,都有哪些深远考虑?“绥来”二字的岀处又在什么地方?我们不仿从文化释义的角度一一进行解析。首先,我们来看“绥”字,最早岀现在哪些古文献中,其中就有《礼记·少仪》:负良绥君升所用,又以散绥升。《左传·哀公二年》:子良授太子绥。《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论语·子张》: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后汉书·西域传·序》:时军司马班超留于寘,绥集诸国。《左传·文公十二年》: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国语·齐语》: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广雅》:绥绥,舒也。《荀子·儒效》: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又《明堂位》:夏后氏之绥。《注》:绥,读为冠蕤之蕤。又《集韵》:思累切,音瀡。隋,或作堕。亦作绥。尸所祭肝脊黍稷之属。《仪礼·士虞礼:》不绥祭。《注》:事尸之礼,始於绥祭。绥,当为堕。又《集韵》:呼恚切,音毁。义同。又《集韵》吐火切,音妥。《礼·曲礼》: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注》:绥,读曰妥。妥之谓下於心。《又》:国君绥视。《注》:视国君弥高。妥视,谓视止於袷。又《集韵》:通回切,音推。妥,或作绥,安坐也。

  其次,我们再从古籍释义看康熙字典〔古文〕来看“绥”字。《说文》:车中把也。《注》徐锴曰:礼升车必正立执绥,所以安也。《仪礼·士冠礼》:壻御妇车授绥。《注》:绥,所以引车者。《礼·曲礼》:仆人之礼,必授人绥。又《书·禹贡》:五百里绥服。《左传》:绥,安也。安服王者之政敎。《诗·周南》:福履绥之。又《左传·文十二年》:乃皆出战交绥。《注》:古名退军为绥。《疏》《司马法》:将军死绥。旧说绥,却也。《注》:安泰之貌。或为葳蕤之貌。又州名。《广韵》:春秋时白翟所居,秦幷天下为上郡,後魏废郡置州,取绥德县为名。又《集韵》:双隹切,音榱。毵㲤,毛长貌。一曰狐貌。㲤,或作绥。《诗·衞风》:有狐绥绥。《集韵》:儒佳切,音蕤。緌,或作绥。《诗·大雅》:淑旂绥章。《传》:大绥也。《疏》:绥者,卽交龙旂竿所建。《礼·王制》: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注》:绥当为緌。緌,有虞氏之旌旗也。

  由此,我们从中不难看岀,从现代释义“绥”的基本字义主要包括:⒈ 安抚:绥抚。绥远。绥集(安抚和笼络);绥靖(安抚使人平静)。3。安好:顺颂台绥(旧时书信用语)。4。古代指登车时手挽的索。5。古代的旌旗和旒。(1)(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2) 同本义 [rope绥,车中把也。(3) 又如:执绥(挽住车中绳索);绥绳(执以登车的绳索)。(4) 上古五服之一 。古代王畿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其名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服,服事天子。(5) 绥江 。在福建省西部。(6) 旧绥远省略称 。1928年设省,1954年撤销。(7) 绥州,古州名 。西魏置,在今陕西省绥德县。

  绥字还可组成许多词组:又如:绥民;绥安;绥定;绥纳;绥驭;绥养;绥御;绥服;绥集;绥宁等。绥字取名的寓意主要包括安定和平、缓解疲劳以及应对困境等。“绥”字的本义指借以登车的绳索,也有安抚、平安的意思。因此,它传达出一种安详稳定的意象,表达出对平稳生活和和谐环境的追求;同时“绥”也可以对人们的心灵进行安抚和慰藉,带给人们平静和宁静的心境。其次,“绥”在历史上也用来指代消除疲劳和病痛的方法,所以它还有恢复健康和保持活力的含义。最后,“绥”还可以表达排除困难、渡过困境的含义,寓意着战胜挑战,走出困境。在实际取名中,“博绥、“朱绥”、“开绥”等,都是比较好的带有“绥”字的名字选择,它们分别寓意着博大渊博、热忱吉祥、如意顺遂、宁静样和、充满朝气、助人为乐、大展宏图等积极的含义。总的来说,“绥”字在名字中可以赋予人一种积极向上、平和稳定的气质。

  下面,我们再看看“来”字。它最早岀现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上的“来”是个象形字,像麦子长有麦穗芒朿之形。《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诗经》曰:‘诒我来麰(按《诗·周颂·思文》作:“贻我来牟”)。’“来”的本义指小麦。商代文字较为象形,当时已经出现为了突出指麦穗,在字上端加一横的字形。这一写法为西周、春秋战国文字所承袭,但象形意味逐渐减弱。西周至战国“来”字都有繁复写法,即字从①或从止。来指小麦,此义又作麳,《广雅·释草》:“大麦,麰也;小麦,麳也。”商代甲骨文还保留此字本义,如《铁》:“辛亥卜贞:或刈来”。“刈来”即收获小麦。来字更习见的用法是指返回,商代甲骨文常见“②(往)来亡③”,往是前往,来是返回。来又有出义。商代金文艅尊有“隹王来正人方”。“来”还有表示下一个的意思,如甲骨文“来岁”,意即来年。战国商鞅方升:“十八年,齐遣卿夫(大夫)④来聘。”来是前来之意。“往”“来”二字的区别已经湮没不见。

  我们先从文言版《説文解字》看: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峰,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詩》曰:“詒我來麰。”凡來之屬皆从來。麥,芒穀,秋穜厚薶,故謂之麥。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从來,有穗者;从夊。凡麥之屬皆从麥。我们再从白话版《说文解字》看:麦,带芒刺的谷物,秋种厚埋,因此称为“麦”。麦,属金。所以麦子的地理金旺而生,火旺而死。字形采用“來”作边旁,表示有穗;字形也采用“夊”作边旁。所有与麦相关的字,都采用“麦”作边旁。来,周代先人所接受的西域瑞麦。一支來麦有二支麦峰(指篆文“來”字形中的),象麦子的芒刺形状。它是上天送来的宝贵礼物,所以称这种庄稼为“行来”的“来”。《诗经》上有诗句唱道:“诒我來麰。”所有与来相关的字,都采用“来”作边旁。

  作为中国重要粮食作物,已有四千多年栽培历史的小麦,最早就以“来”为名,为人们带来欣喜。“来”的古字形像一株小麦的形象。“来”本为麦的象形字,麦的繁体字为“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中国古代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中,也把麦说得很清楚:“凡麦有数种。小麦曰来,麦之长也;大麦曰牟,曰穬;杂麦曰雀,曰荞。皆以播种同时,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麦名也。古代的“来”是小麦的意思。你看这个“来”字像不像一株小麦啊?麦穗儿沉甸甸的垂了下来,下边是叶子和伸向泥土的“麦根”。因为小麦是从别的地方引进的,所以,“来”就有了从其他地方来到说话的人所在地方的意思,从此“来”就不再表示小麦了。

  综上所述,“绥来”二字蕴涵着中华文化的愽大精深,扎根落户玛纳斯,滋养和润泽了这片古老而又广袤的大地,让此地人杰地灵、商贾拥集,成为北疆最大的商埠基地,更是享誉四方的“金绥来”,更让来此地开发建设的人们得到了平等对待、精神上的抚慰和心灵上的慰籍,充分体现岀绥来文化的精神特质:开放、包容、接纳、善待、帮扶、助力、奋发、向上,让凡是来此地的人们,无论过去是好是坏都不去沉溺其中,拂去一路征尘,提振起精神,放眼长远,甩开臂膀,放手一搏,因为大家从开疆拓土中感受有来日方长,一切都要向着最美好的未来看齐。让玛河儿女坚信,播下种子就会收获希望,洒下汗水成功就会到来。

  作者简介:杨立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现任新疆昌吉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玛纳斯县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中国国防报》《民族文汇》《西部》《福建日报》《西藏日报》《中国乡村杂志》《长江诗歌报》《中国新闻社》《中国诗歌在线》《中国诗歌网》《澳门晚报》《今日新疆》《西域文化》《成都日报》《绿风》《民族日报》《回族文学》《北方作家》《伊犁日报》《昌吉日报》《石大文艺》《伊犁河》《帕米尔》《河州》《北疆开发报》《都市头条》《新华网》《光明网》《今日头条》《天山网》《昆仑网》《亚心网》等报刊和融媒体。

【编辑:程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