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满腔热忱赴边疆 老骥伏枥显担当——记银龄教师夫妇张毅、薛萍

满腔热忱赴边疆 老骥伏枥显担当——记银龄教师夫妇张毅、薛萍

2025-03-25 16:59:43 来源:中新网新疆

  中新网新疆新闻3月25日电(侯文硕 贾怡 吴乐 张利涵)“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银龄教师张毅和薛萍,以“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精神奉献着自己的“银发力量”。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呢”

  “站在课堂上就很开心。”清晨的阳光洒在薛萍老师挂着笑容的脸上,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解答问题、检查作业、辅导学生,她一进教室就跟学生“计较了起来”。

  尽管新疆与内地存在两小时的时差,但薛萍老师依旧坚持早上六点起床,八点半左右就会到办公室做上课前的准备。为了方便给同学答疑,她一定会在九点十分前就站在了教室里。

  薛萍主要讲授对外汉语精读、阅读等课程,教授的学生主要来自中亚地区。由于签证问题导致学生来校时间参差不齐,可每年的汉语水平考试时间是在五月份,时间紧任务重,薛萍老师只能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时间给学生补课。

  薛萍会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在统一教学的基础上,给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需掌握的内容,检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早进课堂和课后时间,能利用的都不会放过。”

  “一些学习劲头很大的学生,常常夜里一两点还在学习,遇到难题就会给我发微信,只要没睡着,我看到了就会马上给他们回复。”

  “压力很大,比在北京更辛苦。但话说回来,这是自家的孩子,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呢!”

  薛萍曾在2017年来校区工作过一年半,始终觉得校区是自己的孩子,“想把它抚养长大”,2023年退休后,“又回来了”。

  “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对于薛萍来说,校区更像是另一个家。她把来校区任教叫做“串门儿”,“因为自己身体情况不错,还可以为校区做点儿事。”

图为留学生们给薛萍老师过生日。
图为留学生们给薛萍老师过生日。

  张毅老师是薛萍的丈夫,作为一名银龄教授在校区讲授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早在2016年,张毅就来到校区,担任文理学院院长,一手扶持着这个基础教学的学院一步步成长起来。2021年退休后,放不下这个刚刚“蹒跚学步的孩子”,他又继续留下来,做起了银龄教师。

  课后,学生们围在讲台,张毅教授总是细心答疑,直至下午两点半才能吃上饭,与早餐间隔了近7个小时。

  “在不给校区和社会添麻烦的情况下,我愿意一直做下去。”这位老先生笑着说,他的眼尾爬满了细纹。

  在张毅教授眼中,银龄计划给他们这些积累了一辈子经验和人脉的老先生们一个老有所为的平台,感觉“自己还被需要,还是社会上的有用人员”。

  教课的同时,张毅教授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技术,这让他觉得“生命在非常有效的、幸福地在延续。”

  学校的教学工作外,张毅教授特别想为克拉玛依经济建设做一些能做的事,他申请了克拉玛依发改委的一个课题,分析市场,为克拉玛依经济转型做调研、分析,提些合理化建议。

  “小东西、小事儿。”这是张毅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他才华横溢,却不横溢才华。

  “放假了,我们就回家了”

  张毅、薛萍老师夫妇从北京远赴新疆,可他们的家人还在北京,希望他们的陪伴。

  来新疆继续教学这一决定曾遭到了父母与孩子的反对。“(老人)不同意,真的不同意……”薛萍老师边说边摇头。

  在老人传统观念里,难以接受他们“被发配”至新疆,尤其是两位老人已年过九旬,更希望孩子们能够围绕在自己身边。孩子们也同样担心父母的身体是否能够承受这样的奔波。

  “每次回家都动员,天天动员:别干啦,回来吧。”薛萍玩笑般地说着。

  “这个是没法让他们从根本上理解我们做的事。”张毅说。国家战略对建设克拉玛依校区的需求以及他们自身对这片土地的情感牵挂,让他们坚定了信念。

  从经常回家,到视频通话,从家里的常客,到只有寒暑假回家的儿女,张毅和薛萍两位老师都有着酸楚。

  “从开学离家开始,就盼着、算着天数看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家,问我们什么时候放假啊,什么时候回家啊!”

图为张毅、薛萍合影。
图为张毅、薛萍合影。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放假了我们就回家了,我保证寒暑假回家哪儿都不去,回来孝敬你们。”张毅老师笑着说,“反正就是哄呗!”

  “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哄骗。”薛萍老师道。

  尽管两人父母年事已高,但身体还算不错,家中也有兄弟姐妹帮忙照顾,“就是因为有这种家庭环境,我们还能比较安心到外面工作。”

  “感觉到生命在非常有效地延续”

  “银龄计划”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退休教师的心房。作为这一计划的亲历者,他们的经历和见解,不仅对年轻教师有着深远的影响,也给予后来者极大的鼓励。

  薛萍老师认为银龄教师计划于校区,是救急之举;于己,则是满足了重返讲台的期望。

  “站了一辈子讲台,退休以后还能再进入课堂很开心。”她感到自己“更年轻一些”,因为“和年轻人在一起觉得自己很年轻,没觉得自己在走向衰老。”

  张毅老师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了该计划的智慧之处:“银龄教师不仅缓解了偏远地区人才招聘的难题,还为退休教师提供了一个能很好地老有所为的平台,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他强调,“对于一个退休老师来说,正因为有这个平台,可以让我们继续发光发热,感觉到生命在非常有效地延续。”

  张毅和薛萍老师特别强调:“新疆特别美。”希望有志的银龄教师们积极参加“银龄计划”,“大家一块儿交朋友。”他们的开放态度和热情邀请,是对后来者最真诚的鼓励。

  银龄教师计划不仅是对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推动,更是对年轻教师成长的深刻影响。薛萍和张毅老师的故事,展现了银龄教师的精神风貌——他们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新疆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银龄计划”已吸纳超过2万名中小学退休教师和近1000名高校退休教师参与,直接充实了受援学校的师资队伍,间接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学校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银龄计划”的实施,不仅为老年教师提供了实现“老有所为”的平台,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退休生活,使他们能够继续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

  相信会有更多的银龄教师能够加入这一行列,共同书写边疆教育的新篇章。

【编辑:袁晶】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