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电入渝”工程新疆段开启“智慧验收”新模式
中新网新疆新闻4月8日电(杨迎洲 张贵鹏)4月6日,在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茫茫戈壁上,林立的风机错落有致,纵横的光伏相映生辉,伴随着清晨的阳光,新疆送变电公司验收人员正对“疆电入渝”工程——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新疆段开展验收工作。


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新疆段,长度354.45公里,包含铁塔679基,途经哈密市伊州区、伊吾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等地,跨越新疆东天山山脉的部分线路,最高海拔2400余米。目前,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新疆段)建设已完成,全面进入验收环节。
工程途经的三塘湖—淖毛湖风区,属于新疆九大风区之一,全年大风日多达115天,风区线路长度316千米,占新疆段总线路的89.15%,大风和沙尘成为本次验收工作的最大挑战。在N0200塔位前,验收人员正在操作多旋翼无人机对杆塔的绝缘子、线路金具、导线与金具连接处和附属设施进行多角度的拍照,通过无人机携带的高清可见光相机可有效发现缺陷情况,为验收人员提供消缺依据。相比传统人工验收,无人机的全面应用不仅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也降低了高空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目前,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疆“空域面积最广、持证人数最多、设备体量最大”的“三最”通航作业单位。

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新疆段)全线共计3074处导线压接管,作为保障输电线路可靠连接、正常导电的重要金具,其质量和工艺对线路运行至关重要。以往,走线验收人员需要使用游标卡尺将压接管的压接数据通过纸笔记录,然后下塔进行汇总,人均每日手写数据记录50多条,验收小组每日统计汇总验收数据记录达1000多条。为提高验收效率,新疆送变电公司研发输电线路大数据管控平台电脑端、“疆电宝”APP手机端,通过集成杆塔位置、部件类型、缺陷位置等关键信息,验收人员只需选取缺陷部位并拍照,即可完成缺陷的编写录入,完工后再一键导出,极大减轻人员工作量,全面开启新疆特高压电网“智慧验收”的新模式。


“作为首次在特高压输电线路上开展数字化验收工作,我们提前将方案、细则和基础数据进行线上录入,通过大数据平台建立验收一塔一表信息栏,将各项标准技术参数由从前的分类浏览变为点对点直接查找,现场验收人员通过手机移动端实现验收任务自动接收、验收缺陷智能识别、测量结果自动计算、成果数据自动上传,全面实现验收工作的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全流程闭环管理。”新疆送变电公司运维检修部运行专责谢振威介绍。

作为我国首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外送工程,“疆电入渝”工程投产后每年可向重庆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助力重庆形成“一交一直”特高压输电通道互为供电保障的外电入渝新格局,助力新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外送基地,形成外送规模超3300万千瓦的“三直三交”外送输电通道,有力服务全国电力保供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