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守边路 万里家国情——昆仑古道科考再现戍边壮歌
4月25日,昆仑古道综合科考队从叶城县出发,沿219国道向昆仑山挺进。在叶城县西合休乡的阿亚格却普村古道,科考队通过实地探查众多珍贵遗迹,为研究昆仑山历史文化与古代戍边体系再次解密重要实证。
日前,科考队参观邓缵先纪念馆。今日,专家、学者重走当年邓缵先老先生的巡边路线,跨越海拔近4000米的却普达坂,亲身体验巡边之艰,感触颇深。大家纷纷表示,百年前的地方官员,在如此恶劣环境中坚守国土,其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编审骆娟表示:“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西合休乡的却普达坂,这里海拔将近4000米,在西南方向,翻过这个山林以后是库兰阿古河谷,这段路就是叶城县的知县邓缵先1920年的时候巡边走的路线。今天一路上的行程,看到了山路崎岖,条件环境都比较恶劣,所以我们也能体会到作为地方官,他对于整个边境区域的戍边情怀和家国情怀。”
跨过却普达坂后,科考队在阿亚格却普村的河谷中考察了保存完好的古木栈道。专家分析指出,这些栈道印证了昆仑山作为丝绸之路南道支线的重要地位——它们连接叶尔羌河流域的绿洲,既是商贸通道,更是军事要冲。河谷崖壁上的戍堡遗址与挂壁古道,更将人类在昆仑山的活动历史追溯至千年前。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表示:“这个古道的出现,实际上表明这个地方是一直有人生存的,沿着这条河形成了一个非常富饶的绿洲,而这条河又通向了叶尔羌河,对于沿线的所有绿洲高原、丝绸之路来说,它是一个节点,所以有军事设施驻守,有挂壁古道存在,这表明昆仑山里边的人类生存历史久远。”
随后,科考队跨过湍急的却普河,来到挂壁古道对岸的一座石砌古建筑和石棺墓葬遗址旁。考察发现,该建筑可能为古代关卡或驿站,其战略位置恰好控扼河谷要道。结合周边戍堡与桥梁遗迹,专家认为此处曾是守卫古道通行的关键节点。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汤惠生表示:“我们从却普河一直开车过来,看得出这却普河的河谷非常地深,高山深涧,说明它非常古老。这个台地就是却普河谷的二级台地。我们在这儿发现了很多石棺葬,大概有13个,那有很整齐的四个边是长方形的和圆形的,说明这个墓葬的时代要比上面的这个戍堡要早。有了墓葬、戍堡和军事设施,就是为了保卫这个桥的。所以说,这一块地方是整个却普河谷很难得的一处遗址。”(记者:俞龙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