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忠:三十年磨一剑 锻造电力计量创新利剑
中新网新疆新闻4月29日电(王润年)“我们研制的适用于乡所级的智能资产库房是在我们的前期智能库房典型设计的基础上,对乡所级出入库场景及库房建设条件等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吸收了各单位提出的建议,提出并完成了自动化程度更高、出入库能力更强的技术路线,更加具有新疆特色。”4月29日,在国网新疆营销服务中心计量基地乡所级库房新技术样板间,国家电网公司特级技师刘文忠向前来参观的新疆各地市供电公司营销管理人员介绍着他最新的研究成果。

刘文忠,1994年1月参加工作,现任国网新疆营销服务中心新兴业务研究部线损与反窃电室主管。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从电力计量检测一线干起,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创新精神,攻克多项技术难题,累计获得科技进步奖15项、职工创新成果12项,获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5项,参与编写国网公司标准3部,发表论文14篇,参编专著2本。他领衔研发的智能计量装置检测系统大幅提升检定效率,主导设计的750千伏一体化检测平台开创行业先河,培养出的数十名技术骨干已成为电力行业的中坚力量。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新疆电网建设和能源保供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3年,面对750千伏特高压线路互感器检测难题,刘文忠临危受命。当时全疆仅有5名检定员,人手严重短缺,但工作任务却十分繁重。他深入现场反复观察,发现传统电抗器拆装流程复杂、安全隐患多、运输成本高的症结所在。经过反复实验,他提出创新方案:通过优化环氧筒芯结构和齿轮状线包骨架,将原本需多人协作两小时的操作简化为两人30分钟完成。

在750千伏升压检测平台研发中,刘文忠再次展现创新魄力。他带领团队成功利用GIS技术将全部高压设备集成一体,开创了自动切换无吊装免接线作业时代,使原本需要12人四小时的互感器误差测试作业减少为5人两小时即可完成,还可每年节约上百万元成本投入。他主持研制的负荷外推法的便携式互感器检测装置,仅需一台15公斤的设备和两名工作人员1小时即可完成一组750千伏电压互感器的现场误差测试,这项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被纳入国网一级电商并全国网推广。
面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初期存在的数据采集失败率高、主站性能反应迟缓等技术瓶颈,刘文忠主动迎难而上。他通过深度研究系统功能与国网新疆电力业务现状,创新提出“关闭营销系统电能表走码录入”等系列解决方案,并驻扎和田、阿克苏等地开展技术支撑。经过系统性优化,新疆电网采集成功率指标及自动化核算指标实现跨越式提升,自2016年10月起长期稳定在99%以上,超额达成国网公司标准,为新疆电网远程购电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创新技能工作室带头人,刘文忠始终秉持“传帮带”理念。他倡导建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孵化出15个职工创新团队,培养出高级技师8人、技师12人。他常对青年员工说:“技术工人同样能实现人生价值,只要肯钻研,戈壁滩也能开出创新花。”在他的影响下,团队成员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37人次,真正实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如今,刘文忠依然保持着每天到实验室的习惯,负责新一代智能资产库房管理系统研发。该系统深度融合物联网技术与新疆地域特点,可实现设备全寿命周期智能管理。面对赞誉,他总是谦逊地说:“我就是个普通的电力工人,能用自己的双手让电网更坚强,就是最大的幸福。”这种扎根边疆、奉献电力事业的赤子情怀,正是新时代产业工人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