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慧峰:与电流“博弈”的硬核班长(图)
中新网新疆新闻5月7日电(郭玉佳)人物名片:姚慧峰,中共党员,国网阿勒泰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输电带电作业班班长,从事带电作业11年间,先后荣获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称号,其所在班组连续三年荣获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屏蔽服各部位连接良好,等电位电工申请进入强电场。”4月29日,在220千伏纳丰一二线的带电作业现场,姚慧峰作为现场安全监护人,带领班组成员在50米的高空开展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姚慧峰不断提醒着作业人员安全事项,通过近6个小时的作业,顺利完成此次带电作业工作任务。
这是“五一”假期前最后一次带电作业。姚慧峰和班组成员要赶在节日用电高峰前消除最后一处隐患。11年间,姚慧峰和班组成员已完成300余次高空带电作业。“线路安全就是节日最好的礼物。”姚慧峰说。

2014年,姚慧峰从部队退伍后入职国网阿勒泰供电公司。初入职场,他就开始接触输电带电作业。带电作业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需要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对高压线路进行检修和维护,每一次作业都是“亲密接触”。
高风险、高难度意味着技术要过硬、身体素质要好。从入职开始,姚慧峰凭借在军营锤炼经验,把提升业务技能和训练身体素质放在首位。他不惧严寒酷暑,反复练习攀爬软梯,胳膊磨出血泡也浑然不知。最终,他练就了20秒攀爬30米软梯的本领。只要有检修任务,他都会申请去现场。
2020年7月,在220千伏纳丰一线45号铁塔上,红外测温显示C相线夹温度109℃,还在持续上升,如不及时处理,线路将会因温度过高导致耐张线夹熔断出现线路跳闸。姚慧峰迅速检查装备,按照方案用软梯法等电位作业。
山间的热浪裹挟着碎石不断滚落,姚慧峰特意在安全绳上多加了两个防脱扣。就在他攀至距导线5米处时,脚下突然传来一声惊呼。地面配合的班员马骉在陡坡上脚底打滑,整个人撞向绝缘软梯。软梯顿时剧烈晃动,姚慧峰的身体在空中划出危险的弧线,“稳住!”姚慧峰双腿立即绞紧软梯,左手死死抓住梯头。他的屏蔽服后背已经湿透,汗水顺着下巴滴落。地面传来混乱的喊叫声,他沉声命令:“先固定小马!我这边还能坚持!”

当姚慧峰完成电位转移时,屏蔽服内的温度已达43.5℃。更换线夹的45分钟里,他的每个动作都精准得像在钢丝上跳舞——既要避开过热线夹,又要克服闷热难耐的屏蔽服。下塔途中,他特意在马骉滑倒的位置放了一块大石头做好标记。
阿勒泰的冬天恶劣天气频发,对于带电作业来说危险更大,2019年12月,姚慧峰带领班组在220千伏龙萨线027号塔开展带电作业,由于导线防振锤移位,随时可能引发导线损伤。
凛冽的寒风中,姚慧峰穿着厚重的屏蔽服攀上软梯。金属工具粘住手套,绝缘绳被冻得僵硬。不间断地工作2个小时,他咬着牙,用冻僵的手指一次次尝试复位防振锤。脚趾早已失去知觉,却仍稳稳地卡在金属梯头间保持平衡。突然一阵强风袭来,防振锤从手中滑脱。姚慧峰眼疾手快,用绝缘绳套住下坠的防振锤,自己却险些失去平衡。他喘着粗气,在呼啸的风雪中再次尝试,终于将防震锤精准复位。
对于姚慧峰来说,他的工作任务绝大部分都是在高压线路上以十分小心、谨慎的态度完成的,不容许有一丁点的偏差。不论严寒或酷暑,只要能顺利完成每次带电作业任务,他都甘愿“慢工出细活”,哪怕需要在杆塔上连续待几个小时。在他眼里,这是“士兵”必须完成的任务。

2024年1月,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遭受了极端严寒天气的袭击,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线路廊道积雪厚度最高达2米。姚慧峰作为35千伏云喀线抢修工作的负责人,直升机定位故障点、马队驮运6米塔材、30余人挥镐破冰3小时……当队员们在70度陡坡与马匹搏斗,用冻僵的嘴唇啃着馕饼时,他始终冲在最前线。连续15天的高强度抢修作业,最终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夜中点亮景区灯火。
“再艰巨的任务,只要交给他,我们绝对放心!”说起这员“虎将”,同事们脸上满是自豪。参加工作以来,姚慧峰累计爬塔600余基,完成重大缺陷带电消除缺陷300余条,作业时间超过400小时。
作为团队中经验丰富的“老师傅”,90后的姚慧峰不仅自己精进技艺,还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员工,他深知,带电作业对于新手是充满挑战和畏惧的,因此每次带电作业培训,他都耐心地讲解工作原理和要点,纠正不规范动作,不断提升班组成员的带电作业技能水平。3月,姚慧峰作为输电专业教练,带领青年员工参加六地州青工联赛和精英赛,荣获六地州青工联赛输电运维专业团体一等奖、“精英赛”输电运维专业团体二等奖、输电检修专业团体二等奖。
“战场”变了,守护的初心永远不变。11年间,姚慧峰巡线走过的4117公里,恰好是阿勒泰电网主干线路的总长。“电网建设到哪儿,我的路就到哪儿。”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