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岁月里的农信情——写在新疆农信统一法人改革全面实施之际
收拾办公桌时,一枚磨得发亮的工号牌从抽屉深处滑落,铜绿斑驳的编号“030”像一道时光密码,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32年前那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攥着入职通知跨进农信社大门的场景,此刻竟与玻璃幕墙外年轻柜员抱着智能终端匆匆而过的身影重叠在一起。
站在网点落地窗前,看着最后一场春雨将玻璃晕染成朦胧的水雾,那些被岁月妥帖珍藏的农信往事,裹挟着乡村泥土的质朴芬芳与账簿油墨的醇厚气息汹涌而至,每一段回忆都饱含着炽热的温度,在心底泛起层层连绵不绝的涟漪。
那年那社
1993年的寒冬,我被分配至石河子农村信用联社四宫信用社,办公室是一层的砖坯房,正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墙皮剥落之处,红砖底色显露无遗,仿佛老人布满裂痕的手掌,褪色的木门被风吹得“吱呀”作响,在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悠长故事。
营业厅内,老式算盘静静地安放在斑驳的木桌之上,每一颗算珠都被打磨得圆润光滑,珠梁上留存着前辈们经年累月摩挲形成的温润包浆,仿佛在默默等待着下一次被赋予计算使命的时刻;铁皮文件柜散发着古朴陈旧的气息,柜角悬挂的铜铃虽已失去往昔的清脆悦耳,却仍在顽强地晃动,以微弱的声响提醒着每一个人这里曾经的忙碌与喧嚣。
每日清晨,天色还尚暗,赵主任佝偻的身影便已准时出现在营业厅。他戴着老花镜,手持抹布,一丝不苟地擦拭着每一块玻璃。在他的精心擦拭下,铁制窗框逐渐焕发出锃亮的光泽,折射出他布满血丝却依旧坚毅的双眼。“咱们是乡亲们的钱匣子,得让大伙觉着敞亮!”他那沙哑却铿锵有力的话语,如同一颗饱含希望的种子,深深地植入我的心间。而在他身后,那台老座钟规律地发出“嘀嗒嘀嗒”的声响,仿佛是时光的见证者,在为这份持之以恒的坚守默默计时。
如今,网点已换上现代化的智能柜台,玻璃幕墙映射出崭新的ATM机,但那些在煤油灯下专注核账的夜晚,以及在田埂上详细记录贷款需求的笔记本,依然在时光的深处闪耀着璀璨光芒。笔记本边缘卷起的毛边,是无数次翻阅留下的深刻印记,每一页都书写着农信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与执着的坚守。

那人那影
与农相伴的农信人,恰似遵循时节迁徙的候鸟,每逢播种季节,便奔赴田间地头;待到丰收之时,又守着棉花场仔细核算收成。田间地头的每一株棉花,都曾见证农信人奔波的脚步;每一阵掠过田野的秋风,都曾聆听农信人庄严的誓言。
周大姐总习惯将钢笔放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行动风风火火,周身仿佛蕴含着无穷的活力。那支钢笔是她从信用社退休的父亲留下的珍贵遗物,笔帽上镌刻的“敬业”二字,虽已被岁月磨蚀得模糊不清,却早已深深烙印在她的内心深处。
我始终无法忘怀那个闷热难耐的夏日,蝉鸣聒噪,空气仿佛都已凝固。她带领着我挨家挨户走访养殖户,汗水如断线的珠子般不停地从额头滚落,浸透的衬衫上,盐渍晕染出一圈圈不规则的图案,宛如一幅抽象的艺术画作。然而她却全然不顾,专注地蹲在牛棚边,用那支父亲用过的钢笔仔细记录着每头牛的膘情,眼神中满是认真与执着。“小姑娘,咱们的每一笔贷款都系着乡亲们的生计。”她粗糙的手掌轻轻摩挲着泛黄的账本,话语中饱含着郑重与恳切。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肩上所承载的沉甸甸的责任,也将那支陪伴她无数日夜的钢笔,铭记在了心间。
杨师傅堪称农信社的“活账本”,哪个村的谁家该偿还利息,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学需要办理助学贷款,他都了如指掌。在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整齐地码放着一摞用麻绳精心捆扎的工作笔记,纸页早已泛黄发脆,然而字迹却依然清晰可辨。
退休那日,他颤颤巍巍地将其中最厚重的一本交到我的手中,纸页间夹着的银杏叶书签虽已干枯,却依旧保留着那年秋天的独特形状。他的手微微颤抖,眼神中满是不舍与殷切的期待:“好好干,把咱农信人的精神传下去。”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接好这一棒,将农信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我犹记得那个雪夜,寒风如锋利的刀刃般刮过脸颊。孙会计为了及时将贷款送到养猪户手中,义无反顾地冲进了漫天风雪之中。当她浑身湿透地归来时,从棉鞋中倒出的雪水在地面迅速凝结成一层薄冰。然而,她只是搓了搓冻得僵硬的双手,面带笑容地说道:“能让乡亲们早点拿到钱,这点雪算啥!”那一刻,我深深理解了农村信用社离大地最近、和百姓最亲这句话的含义,决心用这份鱼水深情温暖更多父老乡亲。
那些年来,我效仿着老一辈农信人的模样,带领新员工走村串户,将“早上一身露水、中午一头汗水、晚上一脚泥水”的“三水精神”薪火相传。看着新员工们从最初的迷茫无措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而杨师傅留给我的那本工作笔记,始终静静地放置在我的案头,默默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农信人的接续奋斗与逐渐成长。

那事那情
去年冬日,我整理旧档案时,发现了一个铁皮文具盒,盒盖上印着的花纹已褪去昔日的鲜艳色彩。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静静躺着一封泛黄的感谢信和一枚带着余温的硬币。信纸上歪歪扭扭的字迹,记录着2010年寒冬那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彼时,委派会计小潘在临近下班之时,耐心地帮助一位不识字的大爷办理汇款业务。大爷因不熟悉汇款流程而焦急万分,满脸通红。小潘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她搀扶着大爷在温暖的休息区坐下,一边轻声细语地安抚大爷的情绪,一边仔细询问收款人的信息。为确保汇款准确无误,她反复核对了多遍,还贴心地将汇款凭证上的关键信息逐字念给大爷听。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小李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临走时,更是偷偷地将这枚硬币塞进了她的手心。
在农信社的漫长岁月里,诸如此类的暖心故事不胜枚举。曾有一次,暴雨如注,冲垮了通往十户窑洞子村的土路,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为了不耽误农户的贷款需求,我们决定徒步前往。在泥泞的小路上,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跋涉了两个多小时,鞋子沾满了厚厚的泥巴,裤腿也被泥水溅湿。
当我们浑身泥水地出现在村口时,满眼惊喜的老乡们将我们热情迎进家中,一碗碗热腾腾的姜汤驱散了身上的寒意,也让感动的泪水模糊了双眼。老乡家的八仙桌上,放着一把缺了口的搪瓷缸,里面盛满了乡亲们平日里省吃俭用攒下的土鸡蛋,这质朴的心意,饱含着他们对农信人的信任与感激。那一刻,我深刻领悟到,我们与乡亲们之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成为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亲人。
这些年来,我们见证了新婚夫妇凭借贷款建起新房时幸福的笑容,也感受了受灾农户收到救助款时感激的泪光。每一个瞬间,都化作了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深深烙印在心底,成为我最珍贵的回忆。

眼下,在全国农信系统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新疆农村信用社蝶变为新疆农商银行的步伐正在加快。回首往昔,那些陪伴我们走过漫长岁月的老物件,宛如时光的使者,正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记忆深处,新疆农信人走乡串户的坚实脚印、柜台前温暖亲切的笑容、与乡亲们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永远不会褪色,而是会随着全新启航的新疆农商银行愈发醇厚绵长、历久弥新。(宋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