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传承与温情
身为文字工作者,每日与键盘、纸笔为伴,久坐案前,身体偶尔会闹些“小脾气”。最近这段时间,头疼就像个不请自来的 “小麻烦”,时不时冒出来。那胀痛感,从太阳穴附近悄然蔓延,恰似无数根细针轻轻刺扎,搅得人心里烦闷,提不起精神。
母亲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视频通话一接通,她便赶忙叮嘱:“快,按按太阳穴,能缓解头痛。” 说着,母亲在视频里抬起手,在自己太阳穴上缓缓画圈,动作轻柔又专注,满是关切。我依着母亲的示范,将指尖放上自己太阳穴,缓缓施力。神奇的是,随着指尖的动作,那恼人的胀痛竟慢慢减轻。这奇妙的体验,不仅让我对穴位按摩的神奇功效大为震撼,心底还悄然种下一颗渴望学习的种子。
我满心好奇,母亲缘何对穴位按摩如此精通?一番追问后,才知晓那段过往。几年前,母亲偶然在收音机里收听到一档养生节目,其中提及通过穴位按摩能够缓解身体不适。自那之后,母亲每日雷打不动地守在收音机旁。即便家务繁忙,她也会提前妥当安排,只为准时收听节目。她找来一个封面质朴、纸张泛黄的小本子,拿起一支碳素笔,一笔一划、密密麻麻地记录穴位位置、功效与按摩手法。本子上,字迹或歪歪扭扭,或因用力过猛划破纸张,处处皆是母亲认真学习的印记。
母亲年纪渐长,身体大不如前,不愿给儿女添麻烦,便下定决心自学穴位按摩。那些日子,她一得空就坐在吱呀作响的旧木椅上,戴上有些年头的老花镜,专注盯着穴位图。一手握笔,一手在手臂、腿部轻轻按压。碰上拿捏不准的地方,她就反复听收音机回放,一听就是好几遍,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满是钻研劲儿。
为掌握精准的按摩力度,母亲下足了苦功。有一回,我不经意间瞧见她手臂上布满青紫色瘀斑,心疼地询问,她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没事儿,练穴位按摩按的,过几天就好了。” 我深知,母亲在自己身上找寻穴位,每一次按压,都是对健康的执着追求,亦是对儿女默默的付出。
出于对身体保健的需求,加之对穴位按摩产生的浓厚兴趣,一有空闲,我便往母亲家跑,跟着她学习穴位按摩知识。母亲总会郑重其事地拿出那本被她视若珍宝、已然泛黄的穴位图,耐心地讲解人体经络与穴位分布:“人体经络恰似一张无形的大网,穴位则是网上关键的节点,每个穴位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她找到我拇指与食指间的凹陷处,说道:“瞧,就在这儿,用力按会有酸麻感,这便是得气的感觉。” 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在自己手上尝试,那奇妙的酸胀感,令我兴奋不已,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健康世界的大门。
跟随母亲,我认识了诸多穴位,诸如太溪穴、内关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然而,学习之路并非坦途。穴位定位需精准无误,力度的把握也极为关键。有一次,一个穴位的位置极难找准,母亲温言说道:“别着急,慢慢来。按摩穴位如同与身体对话,唯有用心,才能感受到它的回应。” 为练习力度的控制,我常常自己反复试验,从最初的生涩到逐渐熟练。那些日子,母亲的鼓励恰似冬日暖阳,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学习的征程中充满动力。
如今,母亲传授的穴位按摩,已然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工作压力大时,我便给自己按揉穴位,放松紧绷的神经。这指尖上的技艺,是母亲馈赠的珍贵礼物,承载着家的温暖,传承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怀。
每一次按揉穴位,我仿佛又回到洒满阳光的院子,回到母亲身旁。院子里的老槐树沙沙作响,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落在身上,母亲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这份永不褪色的温情,将永远陪伴我,走过人生的岁岁年年。(蔡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