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喀携手完成5G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辅助染色定位肺结节精准切除术
5G远程机器人手术再“上新”!5月15日,一台融合国产支气管镜导航机器人技术与5G远程呼吸内镜手术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简称“喀什二院”)同步开展。
当天,上海市肺科医院内镜中心主任顾晔通过5G远程支气管镜导航机器人辅助,为身在5000公里之外的喀什患者张女士完成肺结节的染色定位操作,为患者实施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手术提供了精准指引。
这台全球首例5G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辅助染色定位肺结节精准切除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喀什二院呼吸内镜诊疗正式迈入“超远程精控时代”,也为喀什地区肺癌早期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精确定位肺结节是手术关键
张女士今年25岁,在今年3月的健康体检中发现右肺中叶外侧段多发结节、部分磨玻璃结节,大小约0.8厘米X0.7厘米,抗炎治疗后结节未见吸收,于近日到喀什二院复查。喀什二院院长助理、医疗运营部主任唐峰接诊后,详细了解了张女士的病情,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考虑为高危结节,需行手术治疗。
唐峰是来自上海市肺科医院的援疆专家,对肺部结节的鉴别、肺癌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考虑到张女士还年轻,又有最大程度保留肺功能的愿望,唐峰即刻与后方医院联系,了解到上海市肺科医院内镜中心主任顾晔团队的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正好能满足张女士的需求,便邀请了沪喀两地进行了专家会诊讨论病情,最终决定采用5G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为患者进行病灶定位,为胸腔镜切除肺结节奠定基础。
“磨玻璃样阴影或结节,通常位于肺组织内部,没有特殊的视觉标记,在手术中往往很难定位。”喀什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阿红表示,对肺结节精确定位、能最大限度地精准切除结节以及最大限度地保护肺功能,是肺结节切除的关键。
而上海市肺科医院引进的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系统集成了AI算法与磁导航技术,仿佛拥有一双“透视眼”,通过术前CT数据重建3D支气管树,能在复杂的人体结构中精准、灵活、智能地锁定肺外周结节的位置,为手术提供精确的导航,智能规划最优路径,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并降低手术风险,能更好地满足张女士的需求。
此外,该机器人系统操作灵敏,可灵活抵达传统支气管镜难以触及的肺外周病灶,结合美兰染色技术,精准标记病变区域,在多项远程手术实战中已获得验证,其在操作灵敏度、导向精度和远程响应稳定性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保证此次5G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辅助染色定位肺结节精准切除术的精准实施,上海市肺科医院特派内镜中心及胸外科专家杨莉、段亮奔赴喀什二院,为术前做充分指导和准备。5月15日,这台5G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辅助染色定位肺结节精准切除术正式启动。
5G远程机器人赋能精准诊疗
喀什二院手术室建立支气管镜操作路径后,上海市肺科医院专家顾晔远程控制手术机器人,以“毫米级”水准精准完成染色定位。整个定位过程流程顺畅,图像传输稳定,操作响应迅捷,最终实现预期诊疗目标。
随后,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段亮与喀什二院心胸外科团队一同,在患者腋下开了一个两厘米的小切口,通过胸腔镜完成了肺结节切除术,全程耗时不到一个小时。术后,患者状态良好。
“这种手术最大的难点就是结节的精准定位。”段亮表示,依托5G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实现了精准定位病灶,手术非常便捷,从打开切口到手术结束全程只用10分钟。
上海市肺科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医师杨莉表示,此次创新地借助5G和智能化手术平台,把上海优质医疗服务送到万里之外,让边疆地区患者足不出喀享受到了国家级优质医疗服务。
“此次手术的突破性开展,标志着沪喀两地医疗合作在‘智慧医疗’领域再次迈出关键一步,为边疆地区患者带来精准、高效、微创的诊疗新选择。”唐峰说,远程会诊平台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平台快速集结多学科优质医疗资源让医生看得更远、更广阔,而5G远程机器人则突破地域和时空限制,让医生的手“伸”得更远,让患者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实现了“上海技术、喀什应用”的跨区域医疗资源共享,让喀什地区群众“在家门口看上海名医”的可能成为了现实。
15年来,上海援疆医疗团队持续推动技术、理念和人才向喀什地区输出,此次5G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辅助染色定位肺结节精准切除术的成功开展,不仅展现出国产设备在远程精准医疗中的强劲潜力,更为深化医疗援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注入了新动能。与此同时,段亮专家工作站在喀什二院的签约建立,也为医院胸外科手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未来,沪喀两地将进一步探索5G远程机器人在肺癌早诊早治、疑难病例会诊等领域的应用,助力喀什打造南疆呼吸疾病诊疗高地,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文/通讯员 姑力比亚·努尔艾力 记者 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