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税务局:精细服务助力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技艺织就“发展新篇”
在新疆塔城地区,有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草编(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赛勒汗·卡克木哈孜,通过一根针、一缕羊毛、一双巧手将随处可见的芨芨草编织成通往幸福生活的“致富草”。
为助力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更好服务偏远地区群众,打通税费优惠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塔城地区税务局“冬不拉阿肯弹唱税收宣传队”探索“税务+非遗”模式,通过开展上门税费政策宣讲,积极助力非遗产业发展,真正让“非遗守艺人”成为“税惠受益人”,推动非遗特色产业在合规经营中实现文化融合和经济发展。
近日,税务干部来到了非遗传承人赛勒汗·卡克木哈孜的手工艺店,只见她将采集晾晒后的芨芨草经过搓、捻、编、染等工序将其变成精美的毡房饰品、生活器具甚至是艺术品。芨芨草编织看似简单,实则工序复杂,每一幅芨芨草手工艺作品要根据不同图案复杂程度和大小耗时十几天甚至一个月才能编织完成。今年67岁的赛勒汗·卡克木哈孜,从13岁就跟母亲学习芨芨草编织技艺,当初学习芨芨草编织技艺仅仅是为了装饰自家的毡房,现如今,这一技艺已成为她的又一谋生之路,一副上好的芨芨草编织手工艺品能为她带来上千元的收入。
赛勒汗·卡克木哈孜经营着托里县乌雪特乡百年纯手工艺店,同时吸引并带动了当地20余人学习芨芨草编织技艺。农闲时的芨芨草编织手工,已成为当地许多女性的重要副业,每年靠编织可以增加一万多元的收入。
塔城地区税务局对赛勒汗·卡克木哈孜的手工艺品精准“画像”,根据生产流程、销售特点等条件匹配合适的税惠政策,聚焦开票、申报和常见涉税风险事项等实际需求,定期利用“征纳互动服务”将操作指南、重点事项、辅导视频精准推送至纳税人电子税务局,强化个性化辅导,为传统技艺延续提供“税支撑”。
“我们每年接到的订单可多了,有乌鲁木齐、阿勒泰、伊犁的,有时候还有北京、上海的,但是我年龄大了,好多政策都不懂。有时候税务局的小伙子小姑娘们会来看我,他们说的政策我能听得明白,还会问我们生意好不好,并且教我们开发票、在网上办业务,他们每次来我都很开心。”赛勒汗·卡克木哈孜说道。
为让更多人接触到、了解到非遗文化,塔城地区税务局将芨芨草编织工艺与税收宣传巧妙融合,用芨芨草编织作品作为纳税人缴费人参与税收宣传活动的纪念品或奖品,既让活动参与者产生获得感,又扩大了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
“我觉得这种形式的活动很新颖,奖品也很有特色,有一种来自文化的‘高级感’。”塔城市的张雯女士刚刚在广场参与了税收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并得到了一份芨芨草编织工艺品作为奖励。看着手中巴掌大小的芨芨草编织画,张雯女士开心地说道,“我要把这个奖品当作书签送给我的女儿,让孩子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小接受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生命力的延续。下一步,塔城地区税务局将持续聚焦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发展,通过落实落细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提振手艺人传承底气,以“税”力量为非遗发展保驾护航。(哈依那尔、加娜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