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筑牢生态屏障 激活沙漠经济新动能
从“沙进人退”到“绿富同兴”
喀什筑牢生态屏障 激活沙漠经济新动能
喀什大地,绿意渐浓,生机盎然。麦盖提县的沙漠边缘,连绵的梭梭林随风轻摆,野兔、狐狸的足迹在沙地上若隐若现;巴楚县的胡杨林苍翠挺拔,吸引游客驻足拍照;莎车县的戈壁滩上,成片的光伏板下绿意萌发,“蓝色海洋”与“绿色地毯”相映成趣……这片曾饱受风沙侵袭的土地,如今正焕发勃勃生机。
喀什地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是全国荒漠化防治重点区域。近年来,喀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系统治理、科学治沙、产业富民为核心,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绿富同兴”之路。久久为功
巨大的转变始于一场久久为功的“沙漠阻击战”。“十四五”以来,喀什地区依托“三北”工程六期、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等项目,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43万亩。2024年,叶城县通过草方格沙障铺设,实现沙漠边缘24公里锁边“合龙”。

为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喀什地区科学布局“一带、两环、一区”,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锁边为重点,加强绿洲内部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危害的沙地治理,广泛开展生态宣传,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积极引导国企、民企、合作社、农户参与防沙治沙,建立多元主体“共建共治”治沙模式。
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喀什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80.44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99.98万亩,沙化土地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地区生态明显改善。
在茫茫沙海中,治沙人的故事令人动容。
他们顶着烈日,在沙丘上铺设草方格,风沙吹裂了嘴唇,烈日灼伤了皮肤;他们冒着严寒,在戈壁中栽种梭梭苗,冻僵的手指仍紧握铁锹;他们常年与风沙为伴,许多人患上了呼吸道疾病,却依然坚守在治沙一线……
土地沙化只需数年,而恢复生态却需数代人的努力。在这场与沙漠的拉锯战中,喀什人民众志成城,誓让荒漠变绿洲。
刚刚入夏的麦盖提县,成片的沙枣树迎风摇曳,曾经的流动沙丘已被牢牢锁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巴楚县,草方格如棋盘般铺展,沙生植物顽强生长,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
每年春季,喀什大地处处是植树造林的场景。在公路沿线、沙漠边缘、村庄周围,干部群众挥锹铲土,栽下一棵棵希望之树。
在麦盖提县生态林建设展示馆,一件件工具、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与风沙搏斗的艰辛历程。
为遏制沙漠扩张,喀什地区创新防沙治沙技术集成模式,针对不同沙化危害程度的区域,实施差异化治理策略。
“我们在风沙活动强烈的区域,会优先采用工程固沙模式,通过铺设草方格、设置高立式沙障等,快速降低风速、固定流沙;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好、有水资源保障的区域,同步推进生物治沙,种植胡杨、梭梭等耐旱作物,构建乔灌草结合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喀什地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由于治沙区域的地理气候、土地沙化程度和植被分布特点都不尽相同,各县市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科学治沙”的原则,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沙化程度,初步总结出“高立式草方格+基干防护林带+防护林网+光伏”模式、“防护林带网+集中连片人工造林”等治沙模式,巩固阻击战锁边成果,实现扩边增绿。
据了解,2024年,喀什地区共完成工程固沙面积1.19万亩,完成生物治沙面积90.88万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沙漠当然是吃‘沙’喽!”巴楚县农民阿卜杜拉·热合曼通过种植肉苁蓉,年收入超过10万元。像他这样依靠沙产业致富的群众在当地越来越多。
既要生态“绿被子”,也要发展“金饭碗”。漫步沙区,酸枣、山杏、大果沙枣、文冠果等树种蓄势待发,梭梭、柽柳、四翅滨藜下,肉苁蓉、甘草、罗布麻等中草药蓬勃生长,一副生机焕发的景象。

“我们科学利用沙区光、热等资源,选育适合沙区生长的经济作物,同时积极引进新型经营主体,打造生态沙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喀什地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此之外,喀什地区始终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发展生态沙产业、沙漠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升”。在麦盖提县、莎车县、岳普湖县和巴楚县等地,当地文旅部门充分利用沙漠区域,突出研学科考、沙漠观光体验和体育功能,沙漠生态旅游人数逐年增长。
各县市还依托防沙治沙项目,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参与项目工程建设,在项目运营管护期提供生态管护、光伏电站运维等岗位,鼓励群众种植沙棘等经济作物,参与沙产品加工销售,形成“家门口就业+产业分红”的多元增收模式,让生态效益真正转化为民生福祉。
考虑到沙漠边缘生态脆弱区实际,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接壤的各县市在绿洲外围和农田周边,建设防风阻沙林网,完善沙区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滴灌、引洪灌溉等水利设施,推动实现当地生产发展、生活提质、生态改善协同推进。
昔日荒漠变“绿色银行”。从被动治沙到主动用沙,从生态治理到产业致富,喀什地区正在走出一条“绿富同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方礼 陈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