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丝路遗珍,英吉沙杏如何从古驿站走向全国?
在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有一座曾以“达瓦孜之乡”“小刀之乡”闻名遐迩的古城——英吉沙。这里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更孕育着一种穿越四百年时光的“活化石”级珍果——英吉沙杏。它曾见证驼铃声声的商队穿越帕米尔高原,如今更以“冰山玉珠”之美誉,登上奥运殿堂,向世界讲述中国西部的甜蜜传奇。

英吉沙杏的传奇,始于四百年前清顺治年间。英吉沙县艾古斯乡的农民色买提从中亚引进杏种,经多年培育,终得果肉橙黄、香甜如蜜的佳品。因其果面光滑无毛,离核甜仁,被世人称为“色买提杏”,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天然补给站”——商队途经英吉沙,必以杏干为粮,以解长途跋涉之渴。
四百年光阴流转,色买提杏在昆仑山雪水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的淬炼下,形成独特风味:平均果重逾30克,果肉桔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超18%,总酸仅0.9%-1.3%,酸甜比例恰似“黄金分割”。1987年,英吉沙县被列为“全国十大优质杏商品基地县”;2001年,“色买提”杏商标注册;2007年,色买提杏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为新疆水果的“金字招牌”。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英吉沙杏的“高光时刻”。作为奥运推荐果品,色买提杏以“零差评”征服全球运动员的味蕾,更被新发地市场奥运专卖区抢购一空。这颗曾深藏戈壁的“丝路遗珠”,一跃成为“国礼级”水果。
2018年,在自治区林果业提质增效项目的扶持下,英吉沙县对杏子产业进行全面优化升级,着力提升杏子品质和产品附加值,并积极参与推进“大仓东移”工程建设,打通全国销售渠道。2020年,色买提杏更名为英吉沙杏,与英吉沙小刀、土陶、达瓦孜、模戳印花一起成为闪亮的地标名片。
如今的英吉沙杏,从鲜果销售到杏仁油、杏酱、果脯深加工,已形成“种植-加工-品牌-文旅”闭环。2025年,英吉沙县联合喀什大学成立杏子产业研究院,聚焦品种改良、冷链物流、电商销售,打造“一带一路”上的“‘杏’福经济带”。
英吉沙杏的传奇,不仅是品牌的成功,更是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诠释。在英吉沙,春季赏花游园会、赛杏会与达瓦孜表演、小刀、土陶技艺展示相映成趣,游客来英可感受“杏韵+非遗”的双重魅力。穿梭于杏林市集,既可参与“杏”运祈福、飞花令对诗等古风游戏,又能亲手拓印模戳花布、制作杏花油纸伞,千年杏林化身文化会客厅,实现“赏花经济”向“深度文化体验”的跃迁。
从丝路驿站到奥运殿堂,从戈壁珍果到“杏福产业”,英吉沙杏的故事正续写着新的历史篇章。这颗承载着四百年历史与文化的珍果,正以全新的姿态,讲述英吉沙乡村振兴的甜蜜篇章。(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