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火出圈!无滤镜的“新疆最美一家人”暖哭网友

火出圈!无滤镜的“新疆最美一家人”暖哭网友

2025-05-28 15:53:08 来源:中新网新疆

  在轮台县群巴克镇的戈壁边缘,有座被涂成蓝色的农家小院。这里,没有精美的装饰,没有华丽的背景,只有最质朴的生活日常,却在抖音上悄然走红,一个个无滤镜的“新疆最美一家人”,不知看哭了多少网友。

image

  每天清晨,小院里都会腾起袅袅炊烟,铁锅里抓饭的香气混合着柴火味飘出小院。56岁的袁静一边翻炒着羊肉,一边说:“托乎提,添把柴!图尔迪,摆碗筷!”两个皮肤黝黑的搭档笑着应和,三人围桌而坐的画面,通过手机镜头温暖了天南海北的网友—这是12.2万粉丝“新疆袁姐”抖音号里的日常,也是网友口中的“新疆最美一家人”。

  二十载光阴种出“团结树”

  “当时车陷得太深,我都快急哭了。”回想起1999年那场暴雨,袁静仍记忆犹新。她首次来轮台考察荒地就遇困境,正当手足无措时,十几个维吾尔族小伙扛着坎土曼冲进雨幕。带头的托乎提·伊米尔光着脚踩进泥浆,用不太流利的国通语说:“大姐别怕,我们帮你!”

  2000年,袁静带着全部积蓄重返戈壁,承包下310亩荒地。托乎提·亚森是最早跟着袁静开荒的工人。这一干就是25年。2017年,托乎提被查出严重的肾结石和肾积水,住院治疗花光了积蓄,身体虚弱到无法劳动。袁静得知后,不仅让他继续在农场工作,安排轻活,还垫付医疗费:“你安心治病,这里永远是你的家。”住院期间,袁静隔三差五就拎着水果去探望,托乎提逢人就说:“袁姐比亲姐姐还亲!”

  图尔迪·依米尔,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袁静的场景。2018年,40岁的他因家境贫寒孤身一人,袁静把他接到农场,腾出一间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以后这儿就是你的家,姐姐给你做饭。”

  2005年,一场沙尘暴卷走了大半梨树苗。袁静蹲在地上抹眼泪,托乎提把外套盖在剩下的幼苗上:“维吾尔族有句谚语,‘树根缠在一起,风沙就吹不垮’。”三人顶着狂风补种三天,手掌磨出血泡也不喊停。那年秋天,第一颗梨树挂果,努尔·买买提摸着果实笑出泪:“这是咱们的‘团结果’!”

  二十年来,袁静的农场成了“民族团结驿站”。视力障碍的努尔·买买提在这里一干就是20年,三个孩子从小喊她“袁妈妈”;孤寡老人病了,她连夜开车送医;困难家庭孩子交不起学费,她悄悄塞钱……恰先拜村的孩子们见到她,远远就喊:“袁妈妈来啦!”

image

  每到梨花盛开时,白色花海中总能看到三个身影—袁静、托乎提·亚森、图尔迪·依米尔,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家人,用25年光阴在荒滩上种出了一棵棵“民族团结树”。

  短视频里的烟火温情

  2021年,袁静尝试用抖音推介香梨,却意外带火了三人的日常。镜头里,托乎提把土豆丝切得粗细不均,袁静笑着“吐槽”:“这哪是土豆丝,分明是土豆条!”托乎提说:“土豆条才好吃!”努尔·买买提赶紧打圆场:“别吵别吵,我来尝尝—嗯,盐巴放多了!”

  这段没滤镜的视频获赞50万,网友@天山雪莲花留言:“看你们吃饭比追剧还上瘾,这才是生活该有的烟火气。”

  真实的温暖藏在细节里。努尔·买买提的女儿半夜发烧,袁静开车20公里送医,在医院守到天亮;托乎提的妻子生二胎,袁静炖好鸡汤送到产房,还学会了维吾尔语“宝宝真棒”;如今,图尔迪在农场有了稳定收入,袁静还忙着给他说媒:“姐姐盼着你早点成个家!”

  最动人的是“羊腿推拉”故事。邻居宰羊后送来羊腿,袁静推辞不下,拍成视频配文:“他们日子不宽裕,这羊腿我实在不忍心吃。”视频发出后,网友从各地寄来特产:浙江的笋干、四川的豆瓣酱、内蒙古的牛肉干。袁静把礼物分给邻居,托乎提感慨:“原来全国都是咱们的家人。”

  如今,“新疆袁姐”抖音号有12.2万粉丝,每条视频下都有几十种方言的留言。有人问:“你们真的是一家吗?”托乎提回答道:“20多年了,我们就是相亲相爱一家人!”网友感慨:“从你们身上,看到了最暖的新疆!”

  从“新农人”到“带路人”

  “姐妹们,看看咱轮台的白杏,咬一口甜到心里头!”2024年6月,袁静站在阳霞镇白杏文化旅游节的直播台前,对着镜头笑得灿烂。镜头外,托乎提和图尔迪忙着装箱、搬货,三人配合默契。

  这些年,袁静的身份从“农场主”变成了“新农人”。她学会了直播带货,每场白杏直播都能卖出上千单。有人问她秘诀,她指指身后的托乎提:“哪有啥秘诀,就是把真实的日子过好,把真心掏给大家看。”

  在袁静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加入助农队伍。她除了在网络上直播系列活动外,还拍摄制作短视频向网友推介轮台白杏,视频上传几分钟,浏览量就已过万。“能够为家乡的农产品销售尽一点力,是我特别开心的事!”活动期间,袁静在阳霞镇“白杏电商直播孵化基地”进行同步直播,打造“白杏熟了”电商促消费矩阵。通过直播带货、直播探店等销售白杏,拉动餐饮、零售消费增长,带动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协同发展。

image

  最让袁静骄傲的,香梨园成了“共富加油站”。每年香梨修剪、授粉、采摘带动100多位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元。托乎提每年有5万多元稳定收入,努尔·买买提靠双手养大了三个孩子……25年来,她累计支付人工费用超800万元,带动上百人就业。“看着大家日子越来越好,比我自己挣钱还开心。”袁静说。

  袁静还长期资助困难学生和患病老人。“有人问我赚了多少钱,”袁静望着梨园说,“托乎提家盖了新房,努尔的儿子考上大学,图尔迪的亲事有了眉目——这才是我最大的财富。”

  从荒滩到绿洲,从泥坑到直播间,袁静和她的维吾尔族“兄妹”用25年光阴,把戈壁变成了“民族团结示范田”。如今,梨园里的梨花开了又落,唯一不变的是三人围桌而坐的笑声。袁静常说:“新疆的美,美在葡萄架下的拉条子,美在戈壁滩上的胡杨林,更美在56个民族手拉手、心贴心的烟火气。”(李新芳)

【编辑:张家伟】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