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十三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在吉木萨尔县启动
6月14日上午,“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正青春”昌吉州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十三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启动仪式在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丝绸之路博物馆举行。

启动仪式上,为昌吉州国家及区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放了2025年补助费,表彰了昌吉州民间剪纸技艺大赛获奖人员,国家级哈萨克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古丽娜孜作了交流发言。
活动现场,新疆社火、蒙古族长调、新疆曲子戏、新疆花儿、塔合麦西来甫等精彩的非遗节目演出轮番上演,让广大群众近距离品味一份丰盛的非遗盛宴,感受昌吉州非遗的魅力。
“今天的非遗演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是大饱眼福。希望今后可以多举办此类活动,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居民斯尔吉玛开心地说道。
吉木萨尔县北庭镇村民郭学清说:“吉木萨尔的非遗节目是从小看到大的,今天看了其他县市的非遗节目,我觉得非常精彩。希望以后常来交流演出,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得越来越好,得到更好的传承。”
“我今天为大家表演的是新疆曲子《裱花》,希望通过我的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曲子,让我们新疆曲子更好的传承下去。”昌吉州新疆曲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屹玲介绍。
除了精彩的非遗表演,非遗集市、非遗展示活动,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哈萨克族刺绣、葫芦雕刻、马鞍具等文创产品,挖掘展示了各县市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在非遗集市“指尖非遗”“舌尖非遗”“健康非遗”“潮玩非遗”等四大体验区,石刻、茶艺、面花等非遗传习让观众触摸工艺温度,中医药义诊传递传统养生智慧,投壶拓印与漆扇文创则让年轻人在潮玩中解码非遗基因。
吉木萨尔县小朋友曹宇墨说:“我今天观看了非遗节目,体验了投壶,拓印等项目,我玩的特别开心。”
近年来,昌吉州积极构建“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非遗生态体系,完善形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州级、县市级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培育了一批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目前拥有7项国家级、44项自治区级、119项自治州级非遗的项目。建立了30多个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工坊,通过“非遗+文旅”“非遗+文创”等模式,推动哈萨克族刺绣、葫芦雕刻、马鞍具制作等项目从技艺传承向产业化发展转型,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持续焕发活力。
“今年我们设置了四大非遗集市:指尖非遗、舌尖非遗、潮玩非遗、还有我们的养生非遗;设置了五大场景: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非进场馆等,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达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今后我们将会利用好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坊以及我们的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实现非遗产品的商品化转换,让非遗真正的走入生活,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技能。”昌吉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朱晓玲表示。(杨天文 罗佳妮 苏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