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防到干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引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挑战日益复杂,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样化趋势。高校需构建“预防—干预—保障”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本文结合实践案例,从预防机制、干预体系、协同保障三个层面探讨体系构建路径,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一、预防为先:构建全周期心理健康预防机制
(一)课程与活动:筑牢心理健康知识根基
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必修课程与特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例如,某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必修课,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模式,结合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主题班会等活动,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此外,该校还通过“心灵树洞”线上平台,定期推送心理科普文章与短视频,覆盖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场景,形成“课内+课外”的立体化教育网络。
(二)筛查与建档:实现心理风险动态监测
心理健康筛查是预防体系的重要环节。某高校每年秋季学期开展新生心理测评,采用标准化量表(如SCL-90、UPI)结合自编问卷,全面评估学生心理状态。测评后,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标注高风险群体并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例如,针对存在抑郁倾向的学生,安排辅导员定期谈心谈话,并推荐其参加正念减压工作坊;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组织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其提升社交技能。通过动态跟踪与及时干预,有效降低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
(三)文化浸润:融合传统文化与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需扎根于文化土壤。某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育人实践,开设《传统哲学与现代心理调适》选修课,通过解读儒家“仁爱”、道家“自然”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人生态度。此外,该校还举办“茶道与心灵疗愈”“书法与情绪管理”等特色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体验中舒缓压力、增强心理韧性。例如,在“茶道疗愈”活动中,学生通过品茶、冥想等环节,学习专注当下、接纳自我的技巧,实现身心放松。
二、干预为要:完善多层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四级预警网络:实现风险分级精准管理
高校需构建“宿舍—班级—院系—心理中心”四级预警网络,明确各层级职责。例如,某高校在宿舍设立“心理观察员”,由学生干部担任,负责日常观察与信息上报;班级心理委员定期组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收集同学心理动态;院系心理辅导站对高风险学生进行初步评估与干预;校心理中心提供专业咨询与转介服务。通过四级联动,实现心理危机“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例如,某学生因学业压力出现焦虑情绪,宿舍观察员及时上报后,辅导员迅速介入,通过谈心谈话缓解其压力,并推荐其参加校心理中心团体辅导,最终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危机。
(二)专业支持:建设多元化干预平台
高校需整合校内外资源,提供多样化心理服务。例如,某高校心理中心开设个体咨询、团体辅导、沙盘游戏等项目,并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开展焦虑干预训练。此外,该校还与当地精神卫生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为疑似心理障碍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实现快速转介与治疗。例如,某学生因抑郁症状需专业治疗,心理中心立即联系合作医院,安排学生就诊并持续跟进治疗进展,确保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三)家校医协同:构建多方联动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需打破主体壁垒,实现家校医协同。例如,某高校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定期向家长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家长会、电话访谈等方式加强家校互动。对于高风险学生,心理中心联合家长、医院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例如,某学生因家庭变故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心理中心与家长共同商议后,建议学生休学调整,并为其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长期跟踪治疗。通过家校医协同,形成干预合力,帮助学生逐步恢复心理健康。
三、协同为基: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一)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高校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督导、科研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例如,某高校定期组织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技能培训,邀请专家开展案例督导,并鼓励教师申报心理健康相关课题。此外,该校还建立“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双师团队,为复杂心理问题提供专业支持。例如,某学生因双相情感障碍需药物治疗,心理中心联合精神科医生制定综合干预方案,确保学生得到科学治疗。
(二)制度保障:完善政策与评估体系
高校需制定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政策,明确工作目标、职责分工与保障措施。例如,某高校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院系考核指标,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心理课程开发、活动开展与平台建设。此外,该校还建立心理健康工作评估机制,定期对课程实施、咨询服务、危机干预等环节进行督导,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例如,通过学生满意度调查、干预效果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工作方法。
(三)技术赋能:推动智慧化平台建设
大数据与AI技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路径。例如,某高校开发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整合测评数据、咨询记录、行为轨迹等信息,通过算法模型实现风险智能预警。例如,某学生近期频繁访问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网页,平台自动触发预警,辅导员及时介入了解情况,避免危机事件发生。此外,该校还利用AI技术开发心理陪伴机器人,为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心理支持,缓解咨询资源不足问题。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进路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预防、干预、协同三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全周期预防机制夯实教育基础,通过多层级干预体系化解心理危机,通过多方协同保障机制提供资源支持,高校可构建起覆盖全体学生、贯穿学习全程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文化融合、创新方法载体、强化技术赋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作者系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赖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