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图什:多措并举破解非机动车乱停“顽疾” 绘就城市文明新画卷
连日来,阿图什市光明街道以整治非机动车乱停“顽疾”,疏通城市道路“经脉”为抓手,通过“建、管、用”一体化工作模式,着力解决“行车堵、停车难、秩序乱”等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切实做到还路于民、让路于民。

光明街道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展开地毯式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实地蹲点、查看监控记录、线上线下收集民情民意等方式,用严谨细致的态度,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精准划出非机动车乱停乱放“重灾区”,“僵尸”非机动车“滞留区”,做到图上有标记,心中有底数。同时,充分发挥街道和辖区单位共驻共建优势,全面整合辖区物业、住建、交通等资源,以物业为内,张贴警示标识,主动出击,全力拔除居民住宅区乱停“钉子户”;以商铺为外,落实“门前三包”,晓之以理,坚决整治乱停“顽疾点”,形成内外联动,双向发力的强大治理格局。建立整治非机动车乱停乱放信息收集工作机制,设立举报信箱,畅通举报渠道,并通过智能监控设备,实时掌握非机动车停放动态,精准定位乱停频发区域,构建全方位的信息收集体系,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城市文明进步筑牢根基。
光明街道深入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六大习惯贵养成”专项活动,由61个小区业主委员会成员和网格长、楼栋长为文明督导员,紧盯不文明现象,借助光明启航抖音号、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公布;由街道7600余名星火志愿者为文明巡逻员、劝导员,采取“搬、抬、挪、移”的方式,对非机动车进行规范入位、有序排列,切实用脚步丈量城市文明细节,用双手推动城市文明进步。通过多元方式,深入学习宣传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摒弃晦涩的法律条文解读,采用接地气式的方言土语,运用故事性的案例讲述,把相关法律法规讲清楚、讲明白。
截至目前,已通过各种方式宣讲100余场次,覆盖群众6300余人次,进一步促使各族群众将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出行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合力规划并增设非机动车停车区域,聚焦商圈、学校、社区周边等人流密集地段,精准布局停车点位,施划清晰醒目停车线和停车方向,让非机动车停放“有线”“有序”,从硬件基础上杜绝乱停乱放现象,引导各族群众解锁非机动车停放“正确姿势”,让城市颜值飙升。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推动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活动,通过社区宣传栏、街道新媒体平台持续宣传,全方位营造线上线下浓厚的宣传氛围;充分利用2个暖心驿站,分别以其为圆心,向四周辐射,打造“15分钟政策宣传圈”,成上下合力,南北呼应的宣传格局,切实让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活动家喻户晓,从软件基础上破解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着力推进城市文明“进阶”。
“每天早上上班,就担心小区门口非机动车挤成一团,排很长时间的队,晚上下班回来,找个停车的地方特别费劲,现在方便多了,社区划了清晰的停车线,还设置了引导标识,出行、停车都轻松多了。”光明街道辖区居民王幸福说。
巴乐外卖员工阿吉·买买提说:“有时候去到一些小区停车太难了,要找很长时间才能停车,回来车还被挡住了,又得费时费力的挪车。现在好多了,社区设置了专门的停车区域,还有志愿者对乱停乱放的非机动车规范入位和文明引导,我送餐的效率大大提高,安全也有了保障。”
接下来,阿图什市光明街道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便民、利民、惠民作为首要目标,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常态化整治非机动车乱停乱放,长效化巩固治理成果,以“中国之制”夯实城市文明根基,彰显“中国之治”提升城市文明风貌。(阿图什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