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税务局:羊毛产业合规发展 撑起牧民的“幸福口袋”
塔城地区税务局立足地方特色,以精准的税收服务为羊毛产业注入新动能,通过税惠政策扶持、创新服务模式、延伸产业链等多维发力,让羊毛产业从传统牧业向现代化精深加工转型,成为牧民增收致富的“幸福口袋”。
草原剪毛忙 税惠助增收
在新疆塔城地区广袤的沙孜湖草原上,随着夏季气温升高,牧民们正忙着为羊群剪去厚重的冬毛。剪羊毛不仅是牧业生产的重要环节,还能帮助羊群快速育肥、减少寄生虫的滋生,而售卖优质羊毛更是牧民的重要增收项目。塔城地区作为传统牧区,羊毛产业历史悠久,羊群生活在终年放牧、冬无羊舍、无补饲的严酷环境里,为了在寒冷漫长的冬季保暖,该地区家畜羊的毛质细腻且结实紧密,是制作地毯、花毡、围巾等羊毛手工艺品的上等材料。

税务干部了解羊毛收益情况。
“以前我家里羊很多,但是发票不会开,每年卖羊毛的时候头疼得很。”回想起以往售卖羊毛时的情景,牧民叶斯波力·卡德尔笑着说道,“后面税务局的朋友来了,教我用手机开发票,再也不用往返100多公里到县里的办税服务窗口开票了。现在我开发票特别熟练,还和两家公司签了收羊毛的合同,现在我每年光是卖羊毛大概就能卖到两万多元。”
为支持羊毛产业发展,塔城地区税务局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针对羊毛相关行业的经营性质、行业特征、生产规模、风险防控等,梳理整合羊毛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税费优惠政策,制作带有哈萨克族语言文字的“税惠政策大礼包”,通过“点对点”靶向辅导,帮助牧民和企业及时享受政策红利。税务干部深入牧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增值税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确保偏远地区纳税人“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延伸产业链 税力护航“软黄金”
羊绒作为羊毛中的珍品,因其保暖、轻盈的特性被誉为“软黄金”。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增长,塔城地区的羊绒产业逐步从传统收购向精深加工转型。托里县多拉特乡木拉哈提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便是典型代表,该公司以羊毛、羊绒为原料,生产花毡、地毯、羊毛围巾等特色产品,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公司负责人阿力亚·谢留拜表示:“过去,老一辈牧民只能骑着马走家串户收购羊毛羊绒,这种收购方式效率低、成本高、利润微薄。然而现在驻村工作队会直接和羊毛收购公司联系并派人上门收购羊毛,避免了中间商赚取差价,牧民解决了羊毛的销售难题,企业也避免了因羊毛倒卖造成的原材料价格高昂的问题。企业在收购羊毛时会对羊毛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优质羊绒制作的围巾在经过深加工后,每条销售价格能达到2000元以上”。

税务干部制作“税惠政策大礼包”,通过“点对点”靶向辅导,帮助牧民和企业及时享受政策红利。
在过去,由于缺乏规范的经营管理意识,不少羊毛收购加工企业长期处于“粗放式”发展状态。羊毛收购多为现金交易,很少开具发票,从而缺少进项抵扣凭证,无形中增加经营成本并产生了涉税风险。了解情况后,塔城地区税务局针对羊绒加工企业积极开展“税收体检”,归纳行业共性问题,对其增值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方面存在的3个主要风险点分别进行提示提醒,通过风险防控与业务辅导,帮助企业规范财税管理,实现合规经营。
创新服务模式 打通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
针对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特点,塔城地区税务局立足实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办税缴费服务延伸到乡村服务站点,推动办税缴费服务网络向偏远牧区下沉,方便群众就近办、一次办,以实际行动解决纳税人缴费人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构建“税村共建”新格局。同时提升双语服务质量,为消除语言沟通障碍,选拔培养多名精通汉语和哈萨克语的业务骨干,成立“冬不拉阿肯弹唱税收队”,编制双语版《办税指南》和《优惠政策汇编》,确保纳税人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牧民加德拉·木拉提反映,现在办税时有专人用哈萨克语进行辅导,再也不用担心理解错误了。
从草原剪毛到精深加工,从传统收购到电商销售,塔城地区的羊毛产业在税惠政策的滋养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塔城地区税务局将不断以精细化服务为笔,以税费优惠政策为墨,与牧民共同绘就“产业兴、牧民富、乡村美”的生动画卷,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坚实的“税力量”。(哈依那尔 刘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