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全线贯通投产 我国能源安全再添战略保障
6月26日,国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甘宁段成功投产。这标志着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全线贯通投产,我国能源战略通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作为连接中亚和中国的又一条能源大动脉,该工程的投运将显著提升我国国际油气资源配置效率,为保障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共建新时代绿色能源丝绸之路提供坚实支撑。
西气东输四线(以下简称“西四线”)是继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之后,我国油气管道网络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吐鲁番至中卫段作为西四线工程的核心部分,全长1745公里,占西四线总长度的50%以上。管道途经新疆、甘肃、宁夏3省(区)17县(市),采用1219毫米大口径设计,压力等级达12兆帕。工程全面投产后,年输气能力将达150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标准煤2700多万吨,减少碳排放约5000万吨,对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生产运行部经理赵云表示,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四线是国家能源保障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目前国家整个的油气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烟墩作业区处于新疆天然气出疆的重要战略枢纽位置,它每年输送的天然气超过55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四线投产之后,应急保障能力从每天1.2亿方升至1.45亿方,对整个国家能源安全发挥重要的作用。
西气东输四线工程采取分段建设模式。其中,吐鲁番—哈密段全长583公里,于2024年9月29日率先投产。该段工程沿线设置4座合建站场、18座线路截断阀室,完成大中型河流穿越12处,铁路和二级以上公路穿越15处,展现了我国长输管道建设的高超技术水平。为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方主动调整管线走向超过6公里,偏离湿地40多米,并采用22毫米加厚钢管等特殊工艺,有效减少了生态扰动。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值得一提的是,西气东输四线工程成为我国能源装备国产化的重要实践平台。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烟墩作业区作为“国家科技试验田”,国产压缩机和56寸大阀门等关键设备在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烟墩作业区员工艾力夏提·艾尼万称,他们主要负责双兰线、西气东输二、三、四线共891公里管线的日常运行维护,以及“三站两场”、烟墩压气站、翠岭与河西输油站,以及管道断裂和国产阀门试验场的管理。工程不仅改变了新疆的能源格局,也为全国400多个城市,近5亿人口送去清洁能源。
随着西气东输四线工程(吐鲁番—中卫)的全线贯通,我国西北能源通道得到进一步完善。据测算,工程输送的清洁能源将惠及全国400多个城市,近5亿人口。这不仅有助于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还将有力推动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西气东输四线的全线贯通,标志着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条横贯西北的能源大动脉,既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生命线”,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线”,更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生态线”,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能源保障。(田玉 杨宏建 郭子毅 张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