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硬件”升级到师资赋能:北京援疆“精准滴灌” 助力和田教育提质增效
近年来,北京市始终将教育援疆视为对口支援工作的“筑基工程”“民生工程”“未来工程”,坚持硬件软件协同推进、“输血”“造血”双管齐下,紧密结合和田市教育改革与实际需求,持续加大教育援疆资金投入,全力打造教育人才高地,为和田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教学硬件“提档升级”
在和田市第五中学的校园里,学生们洋溢着求知的热情,他们走进由北京援建的钱学森科技文化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航天科技学习之旅。在这座承载着科技与梦想的场馆内,来自北京西城的援疆教师石玉冬化身航天知识的传播者,围绕钱学森生平经历和成就、中国航天工程系统介绍、“两弹一星”元勋精神三大主题,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讲解。
石玉冬介绍,钱学森科技文化馆有VR体验、空间站大模型,神舟飞船模型,参观人员可以体验超重、失重的感觉,真正体会到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在这里,我看到了长征系列火箭、宇宙飞船、太空舱等模型。”和田市第五中学学生阿尔孜古丽·吾力山说,“这次学习让我对祖国的航天事业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钱学森和航天英雄们的事迹,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
据了解,位于和田市德润教育园区的钱学森科技文化馆是由北京援建,于2023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通过科技教育援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航天科技知识的了解、树立勤学报国志向。
“我们将以钱学森航天科技文化馆为中心,加强科学类综合课程开发,形成内容丰富、领域宽泛、学段衔接、分层分类的科学类课程体系。”北京援疆教师、和田市第五中学副校长张曙光说。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
北京援疆在持续推动和田市教学硬件“提档升级”的同时,不断扩充教师队伍规模,累计选派优秀教师406人次,着力提升本地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自开展援疆以来,北京市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援建和田市北京海淀幼儿园。走进和田市北京海淀幼儿园,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风格独特的教学楼、全新的塑胶跑道、崭新的滑梯玩具等配套设施。通过实施“青蓝工程”等措施,北京援疆教师手把手对当地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引领本地教师有效提升专业水平。

和田市北京海淀幼儿园援疆教师、教科研主任张晶自投身支教幼儿园工作以来,以专业与热忱推动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坚持以‘传帮带’‘师带徒’的方式,组织教师开展集体教研、班级区域材料的优化与调整,并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实践,让教师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幼儿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进而有效促进幼儿整体水平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张晶说。
“在北京援疆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记录小朋友的发展过程,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田市北京海淀幼儿园教师范欣荣说,“我们会积极运用这些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作为第四批入驻北京海淀幼儿园的援疆教师,我会带领团队始终坚持‘首善实干团结奉献’的北京援疆精神,继续秉承‘和文化’办园理念,与和田老师一起探索幼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推动幼儿园高质量发展。”和田市北京海淀幼儿园园长、援疆教师贾春燕说。

据了解,自北京市对口援助和田市以来,累计投入16.43亿元,实施文化教育项目93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3个,新增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31.08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8320个。依托“援疆项目教育系统教师素质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完成培训人员共9550人次,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学校书记校长管理能力。
和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刘伟说:“从硬件设施的迭代升级到师资力量的深度赋能,北京援疆在和田市教育沃土上深耕细作,这不是简单的设施援建,而是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构。这场跨越3000多公里的‘精准滴灌’,为和田市万千学子铺就了从‘知识殿堂’到‘梦想彼岸’的成长之路。”(闫兆霞 努尔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