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当、讲奉献,做新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扬帆者
伴随着7月的到来,国内各高校相继迎来了毕业季,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今天,媒体从业人员的门槛降低,衍生出的问题即高校培养出的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将面领着“一毕业即失业”的困局,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如何在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指引下,既能保持对于新闻的热爱,又能抵抗巨大的就业压力是要面对的一个身心考验的问题。
作为高校新闻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刻认识到,当下,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今天,新闻信息传播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如何培养既具备专业素养,又能勇担社会责任、乐于无私奉献的新时代新闻人才,是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推动新闻事业繁荣的关键所在。这不仅关乎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更关系到新闻舆论在新时代能否发挥正确导向作用,为社会发展凝聚正能量。
一、新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的宏观变革与就业挑战
(一)传播生态的颠覆性重构
近年来,以 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彻底改写了新闻信息传播的规则。过去,新闻生产与传播主要依赖专业媒体机构,信息单向流动,受众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如今,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资讯聚合类 APP 等新媒体崛起,形成了 “人人都是麦克风” 的传播格局。新闻传播呈现出即时性、互动性、碎片化等特征,信息传播速度以秒计算,受众不再满足于单纯接收信息,更渴望参与内容创作与传播,与媒体形成双向互动。
这种传播生态的重构,带来了新闻行业就业市场的深刻变化。传统媒体岗位需求缩减,报纸、杂志发行量下滑,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减少,导致记者、编辑等传统岗位竞争加剧。与此同时,新媒体相关岗位需求激增,短视频运营、新媒体编辑、数据分析师、内容策划等新兴职业成为热门。据相关行业报告显示,近年来新媒体岗位招聘需求年增长率超过20%,而传统媒体岗位需求则呈下降趋势。
(二)就业市场的新要求与新挑战
面对传播生态的颠覆性重构,新闻专业的就业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行业需要具备 “全媒体” 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培养的学生的能力依然还停留在采写编评的传统媒体的素质能力方面。新媒体时代,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文字写作、摄影摄像等传统技能,还要熟练运用视频剪辑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熟悉不同新媒体平台的运营规则,能够根据平台特点进行内容策划与分发。与此同时,行业对从业者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信息繁杂、舆论多元的环境下,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保持对新闻真实性的敬畏之心,同时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和内容,以吸引更多受众关注。
当前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素质能力与新媒体岗位的“一专多能” 的要求;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在内容创作上难以突破传统模式;还有部分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不足,在复杂舆论环境中难以把握正确导向。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新闻学教育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二、勇担当、讲奉献:新时代新闻人的职业品格塑造
(一)担当精神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即使媒体的生态环境在发生着变化,新闻工作者依然肩负着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的重要使命。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工作者要敢于冲锋在前,深入一线采集真实信息,为公众传递准确、及时的报道。在自然灾害面前,在抗击疫情期间,众多新闻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奔赴疫情防控最前沿,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抗疫故事,传播正能量,稳定社会情绪。他们的担当精神,不仅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更体现了对社会、对公众的高度责任感。这种精神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不能因为环境的变迁,而被遗忘。
在舆论引导方面,新闻工作者要敢于亮剑,面对错误思潮和不实信息,及时发声、澄清事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在网络舆论场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虚假信息制造混乱,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专业的素养和担当精神,还原事实真相,引导舆论走向正确方向。
(二)奉献精神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就新闻工作的性质来讲,高强度、高压力是其显著的特点,加班加点、日夜奔波是常态。新闻工作者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选题策划、采访调查到撰写编辑,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打磨,容不得半点马虎。在这个过程中,奉献精神至关重要。
许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求新闻理想,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挖掘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新闻事业中,用一篇篇有温度、有深度的报道,传递社会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正是因为有了无数新闻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新闻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三、适应新媒体发展: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一)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快速发展的媒体生态环境,高校新闻学专业应根据新媒体发展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优化。在保留新闻理论、新闻采访写作、新闻编辑等传统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新媒体运营、短视频制作、数据新闻、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等新兴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系统掌握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技能。
同时,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与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开设媒体数据分析课程,让学生学会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新闻线索、分析受众需求;开设跨学科实践项目,让学生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合作开发新闻类APP或小程序,培养学生的跨界创新能力。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新闻人才的关键环节。高校应加强与媒体机构、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新媒体运营的实际工作流程,积累实战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新闻短视频创作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支持学生创办校园新媒体平台,让学生在实际运营中锻炼团队协作、内容策划、平台推广等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为了培养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新闻人才,高校需要打造一支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方面,鼓励教师到媒体机构挂职锻炼,参与新媒体项目的策划与运营,将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媒体从业者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技能。
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交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新媒体技术培训和学术研讨会,让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在新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浪潮中,勇担当、讲奉献是新闻人的精神内核,适应新媒体发展是新闻人才的必备能力。作为高校新闻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既具有坚定政治立场、高尚职业道德,又掌握全媒体技能的新时代新闻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信息传播扬帆者,推动新闻事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社会进步贡献新闻的力量。
作者系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媒系讲师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