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人民医院再创佳绩 荣获8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正式公示了2024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拟奖励成果名单。新疆维吾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诊疗研究中心,妇科医学诊疗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消化科,急救中心,眼科医学诊疗中心,颌面外科等科室的8项科技成果荣获2024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此次获奖总数位居新疆医疗机构前列,在去年7项获奖的基础上,今年再增1项,彰显了自治区人民医院科研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
多年来,自治区人民医院始终秉持“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通过构建“科研MDT”多学科协作模式,精准施策,以帮扶支持为基石,坚持“有组织科研”,不断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能,勇攀科技高峰,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此次多项科技成果获奖,是自治区人民医院长期深耕科研、厚积薄发的生动体现。未来,自治区人民医院医院将以建设“立足新疆、面向西北、辐射中亚”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为目标,紧紧围绕“1234”强院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临床重大需求,聚焦重大疾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优化学科布局、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为健康新疆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为新疆各族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光荣榜
一等奖
获奖项目名称:OSA相关性高血压合并代谢异常的机制及心血管病防治对策研究
李南方教授
获奖完成人团队:李南方、王梦卉、胡君丽、朱晴、骆秦、姚灵、杨文博、王梦茹、赵建雯、孙乐、汪迎春、李梅
项目简介:团队依托现有筛查和诊治平台,率先开展OSA相关性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的系列研究,发现中年OSA相关性高血压患者易患糖尿病(DM);首次阐明皮质下觉醒反应、早晚皮质醇异常分泌、非杓型的昼夜血压变化节律是促发DM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采用全基因组检测联合单基因组验证技术,揭示了OSA相关性高血压的差异甲基化位点可富集于DM通路。
为获得临床证据,项目团队首次建立了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大的OSA相关性高血压的研究队列,纳入3392例患者,纵向随访7至10年,最先证明在OSA相关性高血压群体中,多种代谢指标及复合指数与心血管结局、全因死亡等重大疾病预后相关。基于上述研究,明确了该类人群预防CVDs的个体化防治策略。
项目团队组织和执笔撰写了中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已被引用112次,发表论文20篇,被引用146次。多项研究成果被《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修订本)》等指导性文件引用。主办继续教育项目10次,学术专题讲座80次,高级研修班5期,覆盖全疆14个地州及96个县市,培训人员逾万人次,培养博硕生20人,预测工具已在14家医院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显著。
一等奖
获奖项目名称:宫颈癌发病机制与结构方程预后模型的推广应用
韩莉莉教授
获奖完成人团队:韩莉莉、苏莱娅·胡赛音、朱开春、克热曼·牙库甫、徐佩风、祖木热来提·艾尼瓦尔、玛依努尔·尼牙孜、李智伟、热依兰木·买赛地、王文玲、王可欣
项目简介:项目团队深耕新疆地区宫颈癌多维度研究领域,秉持三级预防协同推进的理念,持续开展健康科普宣传,全方位提升公众对宫颈癌的认知水平,筑牢预防的第一道防线。针对宫颈癌筛查覆盖率低、异常病例随访机制不完善等棘手问题,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防诊治平台,大幅提升筛查的精准度和效率,有效填补了地域医疗资源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了宫颈癌防治的全流程体系。
项目首次揭示宫颈癌突变基因组特征,为治疗性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继续深入研究植物药抗癌活性的成分,发现其抑制肿瘤的分子机制,为靶向药物研发和中医药现代化开辟了新途径。通过科技创新,项目构建了集预防、筛查、诊疗于一体的全链条防治体系,为新疆地区宫颈癌防治工作树立了典范。
二等奖
获奖项目名称:新疆地区饲鸽者肺发病机制研究及分级诊疗管理和推广应用
杨晓红教授
获奖完成人团队:杨晓红、邬超、陈丽萍、廉志闯、陈颖、丛立、杨玉清、张丽、玛合丽亚·哈斯木江
项目简介:新疆地区饲鸽者肺疾病高发,杨晓红团队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多维度揭示饲鸽者肺发病机制,证实Notch通路、M1/M2极化、Th1/Th2失衡、TGF-β1/Smads 、Treg 细胞及 B 淋巴细胞表达失调在饲鸽者肺的演变过程中关键作用。研究饲鸽者肺及纤维化型饲鸽者肺患者的精准诊断治疗,通过基因多态性与易感性,确定肺纤维化的关键靶点基因,发现干细胞治疗可遏制纤维化的进展。构建饲鸽者肺患者院内康复随访体系,自行开发智慧医疗软件进行慢性病管理。
团队经过近16年的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70篇,其中高质量论文20余篇,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4项,累计培养硕博50余人,全程管理体系在20家医院及1家鸽子养殖基地应用,培训700余名相关医师,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二等奖
获奖项目名称:幽门螺杆菌及其毒力因子与消化道疾病关系的研究及推广应用
黄晓玲教授
获奖完成人团队:黄晓玲、刘卫东、孔文洁、惠文佳、刘欢、张明真、代梦莹、蒋琦、赵洋洋
项目简介:本项目历时6年,在全疆14个地州建立包含5395例样本的自然人群队列及样本库,同时通过600多例临床队列研究,对消化道疾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进行不同毒力精准分型并推广应用。在机制研究方面,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不同毒力因子靶点药物作用机制展开探索,创新性研究虫草素、纳米靶向给药技术等新型治疗方式,为后续成果转化奠定基础。该项目让新疆百姓受益,在新疆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道疾病的诊疗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获批3项专利,论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高质量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47.2。项目成果通过适宜技术推广向新疆各地州推广应用,促进了幽门螺杆菌合并消化道疾病的个体化诊疗水平提升。
二等奖
获奖项目名称:急性冠脉综合征致循环衰竭的分子机制研究及关键技术临床应用推广
穆叶赛·尼加提教授
获奖完成人团队:穆叶赛·尼加提、刘米莉、范蕾、夏米西丁·阿尔斯兰、黄小鲁、姜雯娟、王睿智、张玉媛、祖丽批亚·艾力
项目简介:针对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及死亡率升高、循环衰竭致死率高的严峻现状,项目组聚焦ACS致循环衰竭的防治难题,开展系统性研究与临床救治关键技术应用推广。团队历时10余年,创建新疆ACS样本库,国际上首次开展冠脉血微粒研究,提出循环衰竭分子机制新论点,为ACS进展与继发损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构建区域急性循环衰竭协同救治网络,开发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及区域救治平台APP,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向上联动头部医院实现技术本土化,向下通过关键技术推广覆盖全疆地县基层,有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优秀基层急诊队伍,科普义诊惠及万余人次,显著提升基层对ACS致循环衰竭的防诊治能力。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平台交流并获高度认可,为提升区域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做出实质性贡献。
三等奖
获奖项目名称:小儿视功能损伤基础研究和诊疗模式的建立及应用推广
丁琳教授
获奖完成人团队:丁琳、秦艳莉、申涛、魏碧霞、蒋晨、麦迪娜·那毕江、王慧琴
项目简介:研究团队聚焦先天性白内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近视、儿童眼外伤等小儿眼病。项目历时10余年,寻找小儿视功能损伤危险因素、优化筛查策略、提高诊疗能力,建立“早认知、早管理、早筛查、早治疗”的四级小儿眼病诊疗模式。在全疆十四个地州筛查小儿20万人次,建立眼健康屈光档案10万人次,推广手术关键技术,培养基层小儿眼科医生100余名,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空白。荣获自治区课题4项,专利13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10篇,科技成果2项,参编专家共识和指南5篇。
三等奖
获奖项目名称:溃疡性结肠炎关键机制研究及全链条管理应用推广
冯燕副主任医师
获奖完成人团队:冯燕、李婷、马欣、布娅·米然别克、哈丽娜·哈力克、高峰、杨玲和
项目简介:研究团队聚焦全球高发的溃疡性结肠炎(UC)开展系统性攻关。前期构建新疆地区UC遗传资源库,依托2项国自然、1项中央引导地方专项、3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持续深耕。研究整合临床、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数据,发现并阐明多种UC关键生物标志物及其作用机制,为早期精准诊断、风险评估及靶向药物研发奠定基石,累计发表论文18篇,获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4项。
团队积极探索细胞内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前沿诊断监测技术及新型随访护理、中医药干预策略。核心创新在于构建了覆盖“预防-诊断-治疗-长期管理”全链条的科学管理体系,实现疾病全程优化。成果已在7家医疗机构应用,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率,减轻患者负担。牵头组建覆盖全疆35家医院的新疆炎症性肠病联盟,显著提升了新疆炎症性肠病诊疗水平和区域协同能力,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消化病防治水平提供了关键支撑。
三等奖
获奖项目名称:腭咽闭合不全的诊疗技术创新及应用推广
许辉副教授
获奖完成人团队:许辉、亚尔肯·阿吉、张青、阿依古丽·吐尔地、刘芬、闫广鹏、李军
项目简介:腭咽闭合不全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语音异常并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该项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构建数据库,深入分析了腭咽闭合不全患者的临床特征,建立了腭咽闭合不全的主客观评估及筛查方案,探索出了腭咽闭合不全患者语音康复的新方法,提高了新疆地区腭咽闭合不全的诊疗水平。发表相关论文29篇,获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