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接力十三载 复旦学子为“白杨”精神增辉——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拜城支教纪实
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首次踏上新疆拜城县的土地,扎根木扎提河畔,开启了一场跨越十三年的教育接力。2024年8月,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4名成员接过前辈的旗帜,奔赴拜城县第二中学,承担七八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截至目前,已有41名复旦学子在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用知识与爱心为边疆教育注入蓬勃活力。
教学相长:从“新手”到“良师”的蜕变
初登讲台,支教团成员们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课堂?如何适应本地学情?成员们以“白杨精神”为指引,在摸索中创新。“自己怎么学和怎么教完全是两回事。”成员李尚阔坦言。为了调动学生兴趣,他设计互动游戏、融入生活案例,让数学课变得灵活有趣。
成员汪圩嘉则通过线上学习、向本地教师请教等方式快速提升教学能力。“我们和前辈们一样,既要继承传统,也要开拓创新。”他和团队不仅延续了“旦曦书苑”阅读项目,还创办“国风雅韵”社团,为学生打开传统文化之窗。
五位一体:支教不仅是课堂,更是爱与希望的传递
在拜城二中,支教团践行“教学、家访、资助、文化、宣传”五位一体模式。课堂上,他们是严谨的教师;课后,他们化身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孩子们和我们分享生活上遇到的困惑时,我们会尽力帮他们解决。”成员赵睿佳说。她特别关注女生成长,鼓励她们刻苦学习,掌握谋生技能,拥抱更广阔的人生。
资助贫困学生是支教团的重要工作。仅本学年,团队就落实4万元资助项目,并争取后方学校、企业支持,为困难学子提供助学金和学习物资。此外,品牌项目“代我去远方”已连续举办六届,累计帮助多名新疆学生赴上海游学。
扎根边疆:在磨砺中践行“白杨”精神
“他们用渊博知识和崭新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有情怀、能吃苦’的青年榜样!”拜城二中副校长朱爱华如此评价这支队伍。共青团拜城县委也全力为支教团保驾护航,项目办联络员迟建豪表示:“我们从生活关怀到工作支持,确保他们心无旁骛投身支教。”
十三载风雨接力,复旦学子与拜城二中的孩子们共同成长。正如那挺拔的天山白杨,他们以“朴实、坚韧、无私、向上”的精神扎根边疆,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青春华章。(魏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