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于田县“用沙”实现新突破 2600亩沙地改良小麦迎首收

于田县“用沙”实现新突破 2600亩沙地改良小麦迎首收

2025-06-30 23:11:26 来源:中新网新疆

  近日,在于田县广袤的沙漠边缘,金色麦浪随风起伏,首批2600亩沙地改良种植的小麦迎来丰收,标志着于田县防沙治沙工作实现从“固沙”到“用沙”的重大突破。

于田县2600亩沙地改良小麦迎来首收。 阿热孜古力 摄于田县2600亩沙地改良小麦迎来首收。 阿热孜古力 摄

  走进收割现场,金黄的麦穗在骄阳下低垂,联合收割机穿梭在麦田间,切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空气中弥漫着新麦的清香。这片曾是不毛之地的流动沙丘,如今翻滚着充满生机的金色麦浪,成为于田县防沙治沙工程最动人的注脚。

  承担建设任务的新疆丝路果宝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自2024年便深耕于田防沙治沙与生态产业融合之路。自2024年7月起,项目团队调配1300辆/次工程机械,完成1.5万亩沙地平整工作,为后续的生态种植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今年6月,项目已完成4200亩玫瑰与9000亩开心果套种。更令人振奋的是,为快速固沙并改良贫瘠沙土,企业创新性地开辟了2600亩小麦种植试验区。

  “在沙地上种粮食,难度超乎想象。”站在丰收的麦田旁,新疆丝路果宝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阿力木江·阿卜杜艾尼道出了背后的艰辛与科技含量。他介绍,沙地保水保肥能力差,风沙还常掩埋幼苗。通过反复试验,采用有机肥深施、草方格固沙、耐旱品种筛选等技术,才逐步攻克难关。

收割机的轰鸣声奏响了生态治理的胜利乐章。 姆克热木 摄收割机的轰鸣声奏响了生态治理的胜利乐章。 姆克热木 摄

  与普通农田相比,沙地种麦子有着诸多不同之处。公司技术负责人王相阳介绍:“我们用的都是各种有机肥,因为土壤缺少微量元素。技术方面,浇水和管理都有一定的难度,浇水是按小时计算。而且,用的有机化肥技术要求高,普通农田用人工施肥,我们是各种微量元素混合或者单独用机械化施肥。施肥两三个小时后,还要浇水两三个小时。”

  尽管困难重重,但经过科学种植与精心管理,此次沙地小麦预计每亩产量可达300公斤左右,这对于沙地种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这一成果不仅为于田粮食安全提供了新保障,也为沙漠化土地综合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目前,于田县全县已种植柽柳、梭梭30万亩,接种肉苁蓉24万亩,玫瑰花种植面积8.1万亩,有效遏制了沙漠南移,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这场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变革中,于田的群众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参与种植的村民麦提卡司木·买提热依木说:“以前沙子经常侵蚀我们的家园和田地,没想到现在能在沙地上种出小麦!”“跟着政府治沙,不仅改善了环境,还增加了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治沙种麦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空气中弥漫着新麦的清香。 姆克热木摄0空气中弥漫着新麦的清香。 姆克热木摄

  伴随着沙地小麦的首季丰收,新疆丝路果宝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产业链条也在同步延伸:旨在提升玫瑰产品附加值的加工厂房已经破土动工,标志着生态修复的成果即将通过深加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从黄沙滚滚到麦浪翻金,再到玫瑰绽放、坚果满枝,于田县的这条风沙线上的“绿进沙退”之路,正依托科技的力量和无数建设者的汗水,坚定地向着生态与产业和谐发展的未来迈进。

  阿力木江·阿卜杜艾尼表示:“我们选择在沙地上发展生态产业,就是希望能为于田县的生态环境改善出一份力,同时也为群众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探索更适合沙地生长的品种和更高效的种植技术,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打造品牌,让于田县的生态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阿热孜古力·买托合提 姆克热木·麦提库尔班)

【编辑:程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