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李源:跨越千里 为健康而来

李源:跨越千里 为健康而来

2025-07-01 13:03:12 来源:新疆人民医院订阅号

  “治病救人,本就是医生应该做的。援疆,只是换了个地方履行医者使命。”谈起援疆的感受,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人心脏外科主任医师李源这样说。

  2024年8月,中组部第十一批援疆专家李源跨越千里,来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担任心脏及泛血管医学诊疗中心心外二科副主任一职,开展为期一年的援疆工作。

  “门诊接诊患者约200人次,开展手术合计377台,其中主刀约205台,指导手术176……”一年间,李源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因地制宜,结合科室建设需求,以“传帮带”为核心使命,将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深植边疆,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援疆答卷。

image

  制度筑基,护航科室高质量发展

  “在这儿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当地科室诊疗能力挺强的,在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方面也做的非常不错。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科室缺少定期的常见病例、疑难病例的深度解析,且对于死亡病例未深入的总结原因……”李源还未解决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等困难,便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调研科室现状,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帮扶目标。

  面对科室存在的问题,李源迅速行动。他推动科室建立每日交班后病例深度研讨机制,将“定期讨论”升级为“日清日结”。把原本定期的病例讨论变成每天进行,同时针对前一天手术复盘经验、当日手术预判风险、次日手术周密规划。并建立严格查房制度,尤其强调外科医生必须全程掌握术后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治疗动态,与重症医学科团队协同制定方案。

  新制度施行立竿见影。每日雷打不动的“日清日结”病例研讨,显著提升了团队的临床思辨能力;反复的手术深度复盘与前瞻规划,使各类手术安全性更有保障;严格查房制度真正实现了诊疗全流程覆盖,医生对患者病情掌握更全面,决策更精准。多管齐下,科室整体疾病处理能力与手术安全保障水平得到同步跃升。

  授人以渔,“带不走”的团队破茧成蝶

  “留下技术,更要留下能创造技术的人。”此行,李源将培养本地骨干视为重中之重。

  每天组织教学查房,指导年轻医生规范诊疗流程,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断水平;定期开展医学专题讲座,内容涵盖国内外医学前沿知识、临床常见问题处理等,拓宽团队视野。同时,为医护人员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

  此外,他采用“三段式”手术带教法:从手把手指导助手配合与临床思维建立,到作为助手辅助本地医生主刀并及时纠偏,再到全程守护其独立完成手术。这套方法为科室锤炼出4名核心骨干,使他们从过去仅能开展单瓣手术,跃升到可独立完成冠脉搭桥、双瓣置换乃至主动脉夹层等高难度手术。

  “李主任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提及师父李源,徒弟常冬青话语中满是感激:“李主任手把手带教,让我的临床思维发生了质变,专业根基更牢了,现在碰上疑难疾病也有信心了。” 

  播撒希望,科研义诊共绘健康图景

  “科研是科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深谙此理的李源,在夯实人才基础后,立即将科研能力建设锁定为新的目标。

  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依托自身多年的科学研究经验,李源鼓励科室人员参与科研项目,并带领团队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导3名本地医生撰写近10篇学术论文,并搭建学术桥梁,邀请疆外专家来院交流,点燃本地科研创新之火。

  “新疆地域辽阔,基层医疗机构对规范化诊疗和先进诊疗技术需求不言而喻。”李源说。

  为此,李源积极参与各项基层义诊工作,为基层居民进行免费心脏筛查,建立冠心病、瓣膜病等患者健康档案,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最后一公里”。

  “援疆工作是一段难忘而珍贵的经历,这段时光让我深刻体会到边疆医疗工作的艰辛与伟大,也感受到当地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和对援疆医生的信任与感激。”李源表示,未来,自己将继续关注新疆医疗事业的发展,保持与当地医院的联系,随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的使命与担当,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边疆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懈努力。

【编辑:宋欣】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