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沃土建新功,小麦甜菊“种”出振兴路
六月的新疆阜康市滋泥泉子镇二道河子中心村,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在风中翻涌,山脚下的甜叶菊幼苗在滴灌带旁舒展新叶。
这片曾以玉米、番茄、打瓜、葫芦为主力作物的土地上,3400 亩小麦示范田与300亩甜叶菊试验地正悄然改写着传统农业的生产图景。
从“老三样”到“试验田”,从“靠天吃饭” 到“科技赋能”,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化经营,在阜康市滋泥泉子镇,一场田野里的产业变革正在进行。
小麦示范田:科技赋能 老作物焕新颜
“以前种传统小麦,亩产最多500公斤,现在的小麦示范田能产到 800 公斤!”樊建龙蹲在麦田里,抓起一把饱满的麦穗。作为二道河子片区党支部委员,他带头种植的3400亩小麦示范田,今年迎来了丰收在望的景象。
这片示范田的“蜕变”始于品种与技术的双重革新。今年,示范田全部采用高产抗倒伏的金石农1号,搭配全滴灌系统与精准田间管理,彻底改变“靠天喝水”的局面。“以前浇水得扛着管子在田里奔波,现在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控制滴灌,不仅节省人工,水费还降低近三成。”樊建龙向记者讲述着手机里的灌溉管理界面。

传统种植中,小麦分蘖(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不足、除草防虫成本高是农户的“心病”。示范田通过“一播全苗”技术,将播种量精确控制在每亩 15 公斤,较传统模式减少 20%,却实现了更高的出苗率。樊建龙介绍,农业局技术人员定期驻村指导,从苗期追肥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推行“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方案。
除草环节更是发生显著变化,示范田采用“封闭除草 + 机械化中耕”模式,一台植保无人机半天就能完成千亩地的药剂喷施,效率比人工提高百倍,作业成本直接降低80%。
“每亩地能拿200元左右的补贴,物流运输也有优惠,农户的投入成本降下来了,积极性自然就高。”滋泥泉子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副镇长吴子良说道,为推动传统农业转型,镇上整合土地资源,将分散的小块地整合成连片农田,并为农户争取到农业补贴,覆盖种子、化肥等物资。
示范田成功的关键还在于销售渠道的畅通。示范田小麦由合作社统一对接阜康市粮食储备库,收购价每公斤2.38元,较市场价高出0.1-0.2元。“以前自己找销路,拉到粮站还得排队,现在收割后直接进大库,省心又增收。”樊建龙说,示范田年亩平均收入达 1600 元,较传统种植提升40%以上。
此外,示范田的转变还体现在劳动力结构上。3400 亩地仅需 5 名管理人员,机械化率达 95% 以上。“年轻人愿意回来学技术了,以前种地靠父辈,现在靠‘新农人’。” 二道河子中心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志东说,示范田不仅提升了产量,更培育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甜叶菊试验地:市场导向 探索甜蜜新产业
在离小麦示范田不远的地块,二道河子中心村村民孙国民蹲在甜叶菊苗间,仔细查看叶片的生长情况。“这东西叶子里含甜菊糖,是天然甜味剂,糖尿病患者都能吃,市场缺口大得很。”
甜叶菊的引进源于一次市场调研。据滋泥泉子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干部王伟介绍,传统经济作物如番茄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去年价格暴跌导致农户亏损,而甜叶菊在阜康市九运街镇已试种成功,收购价稳定在每公斤12-15元。“一亩地能收400公斤叶子,扣除成本,纯收入能到5000元,比种玉米强多了。”孙国民算道。
然而,甜叶菊种植比传统粮食作物复杂得多。“育苗期需要控制好温度湿度,除草全靠人工,一不留神就被杂草‘吃掉’。”孙国民指着地里的幼苗。今年,他请来了北京的技术团队驻点指导,从整地施肥到病虫害防治都实行标准化管理。
与小麦示范田不同,甜叶菊的销售依赖订单农业。孙国民与山东一家食品加工厂签订了收购协议,由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秋后按合同价回收。订单虽解了销路之忧,却也让农户处于被动地位。吴子良镇长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正在对接更多企业,争取建立‘农户+合作社+企业’的三方合作模式,用合同规范价格,降低农户风险。”据悉,镇上计划明年建设甜叶菊初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要是今年试种成功,明年就带着乡亲们一起种,让甜叶菊变成‘甜蜜产业’。”孙国民满心期待着9月的收获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农业转型升级的新疆答案正通过实践生动书写。就像樊建龙感慨的:“土地不会辜负耕耘,你赋予它科技,它便回馈你产量;你投入用心,它就给予你希望。”

从小麦示范田的“科技增产”到甜叶菊试验地的“市场探路”,滋泥泉子镇的农业转型之路折射出传统农区的共性挑战与机遇。一方面,粮食安全底线需坚守,通过科技赋能让“老作物”焕发新生;另一方面,市场导向下的经济作物探索,需在风险与收益中寻找平衡。
“转型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传统更有活力。”吴子良的话道出了发展的核心。如今,滋泥泉子镇规划建设“粮食高产示范区”与“特色经济作物试验带”,前者保障口粮安全,后者探索增收路径。在这片万亩良田上,一场关于土地、技术与市场的深刻变革,正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徐徐展开。(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课堂——“发现·记录大美新疆”实践成果 王紫怡 张雅婷 张彩云 任玟企 贺翔宇 马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