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腹地的“火焰蓝”:守护阿拉尔的日与夜
“救火神兵 守护平安”,一面鲜红锦旗在阿拉尔市消防救援大队熠熠生辉。7月1日,阿拉尔市东鹏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紧握消防指战员的手,声音哽咽:“再晚几分钟,整条街都完了!”这份致谢源于6月12日那场惊心动魄的国际商贸城仓库火灾救援,更折射出阿克苏地区消防救援支队阿拉尔市大队用生命践行使命的坚定信念。

自2017年组建以来,这支“火焰蓝”队伍化身为城市发展的“安全卫士”、百姓心中的“逆火英雄”、边疆稳定的“压舱石”,以“戍边爱民”的初心、“逆火攻坚”的担当、“防患未然”的智慧,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全灾种救援、全方位守护、全民化共治”的使命与担当。
红色铸魂:在屯垦精神中锻造忠诚之师
6月12日深夜,阿拉尔市塔里木大道的夜空被火光撕裂。彩钢板搭建的仓库内,货物在烈焰中疯狂燃烧,上千摄氏度的热浪裹挟着浓烟,毗邻的化肥堆场与农资店岌岌可危。警铃骤响8分钟后,15名消防指战员抵达现场。第一到场的阿拉尔市南泥湾大道消防救援站站长刘河川立即部署:灭火突击组东西夹击压制火势,破拆组开辟第二阵地,疏散组紧急转移群众……不到1小时便扼住火魔咽喉。
这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根系深植于红色沃土。2017年,22名首批队员带着“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毅然扎根在塔里木河畔,肩负起一师阿拉尔市6923.4平方千米的消防安全重任。而建队后的“第一课”,就是参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
看着展厅里陈列的坎土曼、破棉袄,听着讲解员讲述“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屯垦故事,时任大队政治教导员娄建国对队员们说:“当年三五九旅战士们在戈壁滩上开荒种地,用双手把沙漠变成绿洲,如今我们守护这片土地,就是要传承他们的兵团精神,在边疆筑起消防安全的‘钢铁长城’。”
红色基因的传承,早已融入队伍建设的精神血脉。自建队以来,“参观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成为队员们入队后的第一堂课。大队以兵团红色沃土为根基,将三五九旅优良传统贯穿队伍建设全过程。通过“牢记领袖训词 永做忠诚卫士”主题活动、重走解放军进疆路等沉浸式活动,让理想信念教育从理论课堂延伸到实践一线,引导指战员自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八年间,这支队伍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22人逐步扩充到78人,而党员在队伍中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0%以上,党员先锋岗、党员突击队更成为攻坚克难的“尖刀力量”。2022年12月,某团镇的一栋民房突发火灾,有2名孩子被困其中。身为党员的阿拉尔市南泥湾大道消防救援站战斗一班班长马晓峰毫不犹豫、身先士卒,冒着熊熊烈火和浓烟冲进火场,多次折返,最终成功将被困孩子救出。事后,他朴实而坚定地说:“党员就该在最危险的地方当标杆。”
而这份忠诚担当,更化作服务群众的涓涓细流,“塔河蓝焰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与100余家驻地单位携手共建,搭建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目前,服务队累计帮助贫困群众300余人,与辖区20余户困难群众、老党员、老战士建立长期结对帮扶关系,累计开展便民、利民活动达230余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实战砺刃:1100次逆行铸就“生命防线”
第一师阿拉尔市地处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之间,下辖3个街道、16个团镇(乡),最远的团镇距市区近200公里。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消防救援的复杂性:既有人员密集的商贸城,也有棉花加工厂、化工企业等高危场所;既有城市火灾,也有沙漠腹地的车辆被困、农田灌溉事故。“全灾种救援,必须练就能打必胜的硬功夫。”大队长胡军权常说。
2021年6月25日的那场井下救援,成为队伍专业能力的试金石。当日,十二团污水处理泵房发生井下事故,“井下4人昏迷,还有毒气!”正在训练的队员们闻警即动,迅速完成装备穿戴和车辆出库,“这种密闭空间救援,每一秒都关乎生命。”抵达现场后,攻坚组迅速启动有限空间救援预案。“我们利用气体检测仪侦测硫化氢浓度超标,设置警戒区并搭建救援三脚架。”
马晓峰佩戴齐全个人防护装备,在直径不到1米、深8米的“毒井”内,通过“三上三下”的方法,成功将4名遇险人员救出且无一人伤亡。“当时最惊险的是,井底淤泥被搅动后,有毒气体浓度瞬间飙升,当时我也很害怕,但是老百姓都安全获救了,我觉得再危险也是值得的。”马晓峰说。
为了应对“类型多、分布散、处置难”的灾害特点,大队以“全灾种、大应急”为目标,构建起“训战一体化”体系,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地震救援、大风天棉花堆垛火灾成为训练重点;“高低大化”(高层、地下、大型综合体、化工)单位是必须攻克的难点;城镇火灾、车辆事故、社会救助则是常态化训练科目。
“联勤联训也是提升整体战力的关键。”大队长胡军权介绍,大队还将16个政府专职队、多个企业专职队纳入统一调度,采取“基地轮训、比武竞赛、线上教学、实地走访”等形式,加大对专职消防队员的火灾预防、初起火灾扑救、预警响应准备、应急救援处置等内容培训力度,建立“国家队+专职队”两级应急体系。2025年6月,阿拉尔市国际商贸城仓库发生火灾,就近的专职消防队5分钟抵达现场,为国家队成功处置该起火灾赢得了宝贵时间。近三年,大队累计开展联勤联训180余次,修订预案143份,标记市政水源613处,队伍实战化水平显著提升。“每次出警,我们都把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大队政治教导员刘俊康说,“当老百姓看到我们的消防车,就看到了希望。”
建队8年来,大队累计处置灾害事故1100余起,抢救和疏散被困人员280余人,保护财产超过8000万元。大队参加各类比武竞赛多次取得优异成绩,1名指战员单兵技能科目取得全疆第一名。2024年,大队因在多次重大救援中的突出表现被师市政府授予集体三等功。
扛鼎筑基:织密边疆安全“立体防护网”
“小朋友们,发生火灾时该拨打什么电话呀?”“119!”在阿拉尔中学课堂上,消防指战员化身“老师”,用提问互动拉开消防知识课的序幕。为了让孩子们告别“枯燥PPT”,消防指战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不仅带领学生绘制“逃生示意图”、现场演示逃生技巧,还设置了有奖问答和打卡点,让消防安全知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浸润孩子们的心田。每学期还邀请学生走进消防站,参观消防车、消防员宿舍,观看实操演练,开展“消防夏令营”体验活动,让“安全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消防安全教育不仅要“从娃娃抓起”,更要全面覆盖社会各个群体。胡军权介绍说,“大队全力构建‘线上+线下’的立体消防宣传模式,与师市融媒体中心达成共建协议,专门开辟消防宣传专栏,定期推送生动有趣的消防科普短视频;与塔里木大学等共建,将学生社会实践转化为消防志愿服务,年均培训‘学生宣传员’80余名。”
此外,大队推出“点单式”教学服务,针对不同领域特点设计内容,如为学校讲解应急预案优化,为企业剖析工业火灾防范要点,让培训更具针对性,年均送教30余次。同时,“消防指战员+网格员”培训机制也在高效运转,先由消防指战员对社区网格员进行集中授课,再让网格员化身“流动宣传员”,深入小区开展隐患排查和知识普及工作。不仅如此,大队还充分利用流动宣传车深入商圈、社区,循环播放火灾案例短视频,并在人员密集区域设置“消防打卡窗”,开展有奖问答活动,以趣味互动的形式推动消防安全知识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在创新宣传形式的道路上,大队不断探索突破,成立了“塔河蓝焰乐团”。“冲吗?冲啊!这蓝焰的披风。战吗?战啊!这滚烫的热浪……”一首改编自流行曲的《孤勇者》在大队营区响起,这是阿拉尔市消防救援大队政府专职文员刘桂娥利用音乐特长创作的宣传曲目,后续乐团将制作各类消防主题的音乐曲目推向校园和社区,“用朗朗上口的旋律传递知识,比单纯说教更有感染力。”大队政治教导员刘俊康说道。

“小朋友们!这个红色的是干粉灭火器,但它灭不了带电的火……”在阿拉尔市消防科普教育基地,中学生李烈盯着眼前的消防设施,眼神里满是惊讶。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灭火器竟有干粉、水基、二氧化碳等四种类型,而自家楼道里常见的红色灭火器,面对电动车火灾时几乎“无能为力”。
大队于2022年建成了全市首个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基地内设有消防标识辨别、火灾报警模拟、家庭灭火体验、建筑消防联动等多个模块,并充分运用VR等技术,打造出沉浸式学习体验。自建成以来,大队依托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消防站开放日,累计对外开放百余次,惠及群众近5000人次,成为消防安全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
数据显示,大队成立以来,累计开展宣传活动500余场,发放资料4.5万余份,受教育群众超4万人次。“最好的救援,是让火灾不发生。”大队政治教导员刘俊康说,“当每个老百姓都成为消防安全的‘哨兵’,我们的防线就真正筑牢了。”
八年坚守,换来了沉甸甸的荣誉:“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兵团维稳戍边劳动奖状”“师市应急宣传先进集体”“宣传先进个人”“集体三等功”……20余项地区级以上荣誉,50余名指战员获表彰记功,大队营区的荣誉墙上,锦旗与奖状交相辉映。但最让队员们骄傲的,是群众的认可——每次出警后,常有群众拉着他们的手说“谢谢”,孩子们会追着消防车喊“消防员叔叔辛苦了”。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这片土地,更是国家的边疆、民族的团结。”刘俊康望着远处的塔里木河,目光坚定,“只要群众需要,我们的‘火焰蓝’就会一直在。”(曾维 汪渝 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