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眉弓锁孔巧拆大脑“危险警报” 微创手术助古稀老人化险为夷

眉弓锁孔巧拆大脑“危险警报” 微创手术助古稀老人化险为夷

2025-07-04 12:14:28 来源:健康新疆

  通过眉毛上方,小小创可贴能盖住的手术切口,成功拆除了70岁赵女士颅内的动脉瘤!近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自治区职业病医院)特聘首席专家陈劲草的带领下,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脑病中心团队运用“眶上眉弓锁孔微创技术”,通过仅如“钥匙孔”般大小的通道,精准解除赵女士颅内“危险警报”,展现了动脉瘤微创治疗的高超技艺。

  警报初现:头晕揪出“脑内隐患”

  过去一年,赵女士总被时不时的头晕困扰,每次持续两三分钟,休息后好转。起初,赵女士没太在意,直至头晕发作日益频繁,在家人的陪伴下到当地医院检查,结果让全家大吃一惊:脑子里竟然长了一个动脉瘤!

  从医生处了解到,动脉瘤是血管壁局部异常膨隆形成的,一旦破裂,如同血管爆裂,后果极其凶险。这让赵女士和家人瞬间陷入担忧。

  求医遇困:传统疗法面临“两难抉择”

  得知全国脑科权威专家陈劲草即将来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赵女士满怀希望赶来求治。入院后,脑病中心医生迅速为赵女士进行了详细检查,通过手腕桡动脉穿刺进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处有一个约4毫米大小的动脉瘤。

  “当时,摆在面前的有两种治疗方案——传统的开颅夹闭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脑病中心主任赵博熙解释道,这个动脉瘤“个头”不大,但位置刁钻,更棘手的是其所在的血管本身就有狭窄,使得选择异常艰难:介入栓塞术血管闭塞风险极高,而开颅夹闭术创伤较大,患者很难决断。

  破局关键:“钥匙孔”微创术另辟蹊径

  为了给赵女士找到最优解,赵博熙第一时间联系陈劲草,并传送了详细资料,一场跨越千里的远程会诊随即展开。经过对影像资料的反复研判和手术风险的精细评估,陈劲草、赵博熙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援疆专家/脑病中心副主任吴小林及团队最终达成共识——采用微创的“框上眉弓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当天,陈劲草提前抵达病房,与赵博熙、吴小林及脑病中心团队进行最后的术前讨论,对手术流程的每一处细节进行周密推演,确保万无一失。

  精雕细琢:“钥匙孔”内巧拆危机

  在陈劲草和吴小林的带领下,手术团队仅在赵女士眉毛边缘做了一个约4厘米长的切口,建立了直达病灶的微创通道。借助高倍手术显微镜的清晰视野,医生们如同进行精细的“脑内微雕”,小心翼翼地分离组织结构,最终成功定位深藏于关键血管分叉处的危险动脉瘤。尤为关键的是,整个夹闭操作在未阻断载瘤动脉血流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手术历时约3小时,彻底解除了这个“危险警报”。

  “这个‘钥匙孔’手术的优势就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吴小林介绍,但挑战也是巨大的。视野窄,操作空间有限,既要精准找到深藏的微小动脉瘤,又要避免术中触碰导致破裂出血,对主刀医生的技术、耐心和团队的配合都是极大考验。

  援疆协作:微创技术点亮生命希望

  经过一周的治疗,目前,赵女士伤口痊愈已顺利出院。她说,等身体康复了,去纹个眉,眉毛上的隐形疤痕就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此次“框上眉弓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脑病中心在高难度脑血管疾病微创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更体现了医院手术团队与国内顶尖专家、援疆医疗力量紧密协作的强大效能。同时,也为众多脑血管病患者开辟了一条更微创、安全、高效的治疗新途径,点燃了生命的希望之光。(文/记者 田疆 特约记者 李晓玲 通讯员 徐晓萍)

【编辑:宋欣】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