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博斯腾湖畔的 “红色脊梁”——记自治州优秀共产党员新开

博斯腾湖畔的 “红色脊梁”——记自治州优秀共产党员新开

2025-07-07 22:25:17 来源:中新网新疆

  博斯腾湖的晨雾还未散尽,6月的阳光已漫过博湖县乌图阿热勒村的草坡。57岁的新开蹲在自家羊圈旁,正给刚降生的羊羔添草料。他粗糙的手掌抚过羊羔绒毛,指节上的老茧像草原上的砾石,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故事——那些关于洪水、烈火与岁月的故事,在博斯腾湖畔的风里,被讲述了二十多年。

新开和代丽站在河边,回忆着当时救人和被救的情景。新开和代丽站在河边,回忆着当时救人和被救的情景。

  洪水中的生命托举:十二条生命的温度

  1999年6月的开都河,正被夏汛搅得翻江倒海。麦浪翻滚的河岸上,33岁的新开挥着镰刀割牧草,刀刃划过青草的脆响,突然被一阵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劈断。

  “救命啊!船翻了!”

  他扔下镰刀,循声冲向河岸。只见浑浊的洪流中,木船的残骸打着旋儿,12个身影在浪里沉浮。那是村民巴都玛拉驾驶的渡船,载着去对岸种地、浇水的乡亲,却被突然而至的洪峰掀翻。河水裹挟着枯枝、碎石,像脱缰的野马撕扯着一切,落水者的挣扎在巨浪里显得格外微弱。

  “当时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捞人!” 多年后,新开回忆起那天,手掌仍会不自觉地攥紧。他连鞋袜都没脱,纵身跃入洪流。刚入水,一股巨浪就把他掀出两米远,小腿被水下的石头划开一道血口,疼得他龇牙咧嘴。但他顾不上这些,凭着自幼在河边练就的水性,逆着水流往最远处的落水者游去。

  第一个被他抓住的是一对汉族夫妇,两人已呛水昏迷,身体像灌了铅。新开用胳膊夹着两人的腰,双脚拼命蹬水,每前进一米都像要耗尽全身力气。将他们推上浅滩时,他自己也瘫在地上,咳出好几口浑水。可岸边的呼救声还在继续,他抹了把脸,又扎进水里。

  往返五次后,新开的双腿开始抽筋,嘴唇冻得发紫,每划一下都要对抗被冲走半米的阻力。这时,有人哭喊:“代丽还在水里!她怀着七个月的娃啊!”

  新开猛地抬头,看见不远处,一个挺着肚子的身影正往下沉。“两条命!不能丢!” 他深吸一口气,第三次扎进漩涡。浑浊的河水灌进鼻腔,他却死死盯着那抹挣扎的身影,拼尽全力游过去,从背后托住代丽的腰。

  “当时她已经没力气了,身子软得像棉花。” 新开记得,代丽的手胡乱抓着他的肩膀,指甲几乎嵌进肉里。他咬着牙,用最后一丝力气将她托向岸边,直到有人伸手接住,自己才像被抽走骨头似的瘫倒在泥里,浑身颤抖得停不下来。

  这场持续近两个小时的救援,新开往返河岸12次,13条生命被他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次年春天,代丽抱着刚出生的儿子来到新开家,红着眼眶说:“哥,这娃小名叫‘恩开’,一辈子都得记着您的恩。”

  如今,“恩开”已长成1.8米的青年,在四川成都工作了。每逢春节,他总会跟着父母拎着奶疙瘩、风干肉来看新开。“叔,我给您拜年来了。”青年弯腰鞠躬时,新开总会摸着他的头笑:“都长这么高了,要好好做人,对得起这名字。”

  火海中的逆行身影:方向盘上的担当

  2009年3月的凌晨,寒风像刀子似的刮过村庄。睡梦中的新开被一阵焦煳味呛醒,披衣出门,只见村东头的草料堆火光冲天——那堆足有两层楼高的草料,正被八级大风卷着火星,往百米外的高压线扑去。

  “坏了!”新开心里咯噔一下。那排高压线是全村的“电脉”,一旦被引燃,不仅十里八乡会断电,高压线熔断坠落还可能引发连环爆炸。他抄起水桶就往火场冲,刚跑到近前,一股热浪就把他掀得后退半步。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草料燃烧的噼啪声里,还夹杂着高压线“滋滋”的放电声。

  村民们也陆续赶来,拎着水桶、脸盆泼水,可火势太大,泼过去的水瞬间就变成了蒸汽。“这样不行!得隔开火路!”新开盯着燃烧的草堆,突然吼了一声:“都让开!”

  他转身跑回家,发动了自家的四轮拖拉机。轰鸣声中,他驾驶着拖拉机冲向火海,铲斗猛地插进燃烧的草料堆。火星 “噼啪” 溅在他的袖口、脖颈上,眉毛被烤得卷曲,手臂被烫出一串水泡,他却死死攥着方向盘,一下又一下将燃烧的草料推到远处,硬生生开出一条隔离带。

  “当时就想着,拖拉机坏了能修,高压线烧了,全村人都得遭殃。”事后,村民们看着他焦黑的袖口和渗血的手臂,红了眼眶。他却摆摆手,蹲在地上擦拖拉机上的灰烬,“这铁家伙皮实,没事。”

  女儿卡苏尔曼记得,那天父亲回家时,头发上还沾着火星,身上的烟味三天都没散。“我埋怨他,家里的牛羊还等着喂,为啥非要去拼命?”父亲摸着她的头说:“丫头,人活着不能只想着自家的牛羊。大家都好了,咱们的日子才能安稳。”

代丽经常来新开家中,表达感恩之情。代丽经常来新开家中,表达感恩之情。

  岁月里的坚守:二十载的 “暖心词典”

  在乌图阿热勒村,新开的名字就是“靠谱”的代名词。村民们说:“有事找新开,准没错。”这简单的信任,是他用二十多年的光阴,一点点攒起来的。

  2015年村里搞精准扶贫,看着几户贫困户愁眉不展,新开把自家5头最壮的牦牛拉到集市卖了,换回 30 只种羊。他挨家挨户送羊时,还带着笔记本,上面记着 “暖圈搭建法”“饲料配比表”。“光给羊不行,得教会咋养。”他蹲在贫困户的院子里,手把手教搭暖圈、查疫病,连羊圈的朝向都要反复叮嘱:“得朝南,冬天暖和。”

  半年后,看着贫困户家的羊圈里多了小羊羔,他又张罗着成立养殖合作社。“抱团才能致富。”他带着大家跑市场、谈销路,让12户人家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村民巴图家的女儿考上大学,凑不齐学费,新开揣着5000元钱找上门,塞钱时只说:“娃的前程比啥都重要,不够再跟我说。”

  村里的路坑洼不平,雨天泥泞难行。新开发起义务修路,自己先拉来两车砂石。妻子心疼他,送来的奶茶热了又凉,他只顾着挥铁锹;儿子看在眼里,开着自家农用车加入进来。村民们被感染了,老人搬石块,年轻人铺砂石,三个月后,3公里泥泞小道变成了平整的砂石路。“现在拉草料、送病人,再也不用陷在泥里了。”村党支部委员傲特海说,这条路上的每一块石头,都刻着新开的爱心。

  每年春节前,新开总会挑出10多户困难家庭,扛着牛肉、米面油上门。“过年就得热热闹闹的。”他从不记账,可村民们心里都有数:二十多年来,他帮人垫付的学费、医药费,送出去的牛羊、物资,加起来早超过 10 万元。而他自家的土坯房,直到2020年才翻新。

  “入党12年,就想多帮人。”新开说这话时,正坐在自家新房的炕沿上,墙上挂着很多荣誉奖状。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奖状上,也照在他鬓角的白发上。屋外,“恩开” 带着几个年轻人来帮忙扫院子,笑声漫过草坡,像开都河的流水,清亮而绵长。

  从洪水滔天到烈火熊熊,从日常帮扶到岁月坚守,新开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只有共产党员最本真的模样——在群众需要时,他是托举生命的手;在危难来临时,他是挡在前面的墙;在岁月流转中,他是暖在心头的光。这束光,在乌图阿热勒村的草原上,亮了二十多年,还将继续亮下去。(周海霞)

【编辑:程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