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造血式”援疆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和田地区妇幼保健院的手术室,主治医师巩雅萍刚刚完成一台复杂剖宫产手术。走出手术室,她习惯性地望向走廊尽头,那里曾是北京援疆医生肖玲的办公室。“这是我今年主刀的第23台手术,没有肖老师手把手带教,我不可能这么快成长。”巩雅萍的话语里满是感激。从需要援疆医疗专家指导到独立完成高难度手术,这位年轻医生的成长轨迹,正是北京市“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结出硕果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北京市聚焦和田医疗软硬件提升、医疗品牌打造、中医药发展及医疗队伍建设等内容,精准开展“造血式”帮扶,着力提升和田医疗卫生水平。
倾力帮扶: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清晨的和田地区妇幼保健院门诊大厅,候诊群众排起长队。导诊台护士帕提古丽麻利地引导患者分流,电子屏上滚动显示的2024年门诊量26771人次格外醒目——这个数字较上年增长38.87%,背后是医院诊疗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以前做剖宫产手术,麻醉师必须从喀什或乌鲁木齐请,光在路上就要耗费大半天。”医院手麻科副主任伊力亚斯·伊力哈尔回忆道。2024年5月,北京援疆麻醉医生侯永利的到来,彻底改写了这一状况。通过近一年的帮带,伊力亚斯不仅能独立完成妇产手术麻醉,还带出了3名徒弟。如今,医院手麻科的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产房、病房的服务能力也显著增强,仅2024年5月至今就接生婴儿800多名,实施剖宫产手术200余台。
这种“师带徒”的精准培养模式,正在和田大地遍地开花。2023年5月以来,北京市累计派出162名援疆医疗人才,通过理论授课、手术示教、病例讨论等方式,为和田培养出200余名骨干医务人员。

“援疆医生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全新的诊疗理念。”这是和田医护人员的普遍共识。两年间,在援疆医生的帮助下,累计完成各类手术5000余台,引入新技术135项,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凭借援疆专家的加持,跻身南疆地区神经外科领域第一梯队。
中医扎根:让民族医药绽放新活力
在和田地区维吾尔医医院的北京援疆专家工作室,一面绣着“妙手仁心”的锦旗格外显眼。这是和田一位脑瘫患儿母亲送来的谢礼,“太感谢了!吃了您开的中药,现在孩子可以自己走路了。”经过援疆中医贺保卫的针灸治疗,曾无法行走的患儿如今已能独立迈步。这样的康复奇迹,在中医工作室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2024年7月成立的北京援疆医疗专家工作室,将中医引进诊疗康复全过程。北京市援疆医生与北京同仁堂中医院的3名援疆专家联手,开设中医内科、妇科、针灸等特色门诊,累计诊治患者超3000人次。更具创新性的是,他们结合和田气候特点研发的昆仑香囊、以和田本地药材为原料配置的养生茶(进疆茶)等中医药文创产品,成了群众喜爱的养生好物。
“中医养生进万家系列活动”培养出的100名中医养生宣导员,正活跃在和田的乡村社区。在墨玉县扎瓦镇,宣导员阿依古丽深入浅出地讲解着中医食疗知识:“北京专家教我们的红枣枸杞茶,比喝奶茶更适合冬天养生。”这种接地气的健康传播,让中医药文化在和田扎下了深深的根。
品牌行动:把健康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阿姨,让我看看您的血压,看您的脸色这几天恢复得不错。”在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北京援疆医生李萌正在为村民做术后康复检查。这是北京市医疗援疆“走向最边缘”行动的寻常一幕。2024年,援疆医生们深入社区、学校等开展健康服务85场次,为6300余名偏远乡村群众送去健康咨询。

在“母婴向未来”行动推动下,1.6万对夫妇享受了免费婚前检查,7000名孕妇接受产前筛查;“情系和田”行动重新编写的传染病和妇幼诊疗规范,成为基层医院的操作指南;“医”路生花行动录制的70期健康科普视频,通过大喇叭传遍和田大地。
近十年来,北京市已在医疗援疆领域投入24亿元,新建、改扩建20所医院,为30多所乡镇卫生院配齐医疗设备。如今的和田,从地区人民医院到乡镇卫生院,从产科手术室到中医理疗室,处处都能感受到医疗援疆带来的变化。那些带着北京温度的医疗技术,正通过“带不走”的医疗队,持续守护着和田百姓的健康。(李江江 姜亚文 阿卜杜合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