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城县“四维发力”激活文化惠民新动能
今年以来,拜城县紧扣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红歌比赛铸魂、宣讲员大赛赋能、村舞大赛聚力、文化交流增效,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文化建设经验。
红歌嘹亮聚民心,奏响精神共鸣最强音。拜城县将红歌比赛作为凝聚群众向心力的重要抓手,组织开展“爱国爱疆爱家乡·好歌大家一起唱”活动,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县级统筹、乡(镇)联动、村级响应”三级联动机制,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制定赛事计划,各乡(镇)结合地域特色设立分赛场,鼓励村(社区)组建特色合唱队伍。赛里木镇创新开展“庭院红歌会”,将比赛舞台搬进村民院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其中;康其镇举办“红歌快闪”活动,将红歌表演送到田间地头。在内容设计上,除经典红歌外,还融入本地原创曲目,如《愿做拜城一缕风》《拜城姑娘》《遇见浙疆》,在传唱中激发群众的爱国情怀与乡土认同。全年累计举办红歌赛事50余场次,参与群众超3万人次,真正实现“人人都是演唱者、处处都是大舞台”。
宣讲大赛强引领,打造理论传播先锋队。依托“理响拜城”宣讲品牌,拜城县构建“以赛促学、以学促讲、以讲促行”的宣讲员培养机制。赛前,开展“宣讲能力提升训练营”,邀请党校专家、文联协会主席围绕语言表达、互动技巧等内容开展专题培训;赛中,设置“理论宣讲+情景模拟+即兴演讲”多元考核环节,重点考察宣讲员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家常话”的能力。在自治区“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基层理论宣讲大赛,宣讲员张钧博取得自治区大赛第一名,获得自治区“金牌宣讲员”称号。赛后,组建“初心宣讲团”,开展“百姓宣讲进基层”活动,通过“微课堂”“板凳会”等形式,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惠民政策等内容送到群众身边。目前已开展宣讲4万余场次,50万余人次。
村舞翩跹展风采,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以“我们的村舞”品牌活动为载体,拜城县推动传统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在赛事筹备阶段,开展“乡村舞蹈人才普查”,挖掘民间舞蹈艺人200余名,建立乡村文化能人数据库,并邀请专业编导对基层舞蹈队进行定向指导;比赛过程中,设置“传统舞蹈传承奖”“创新编排奖”等特色奖项,鼓励各族群众将麦西热甫、赛乃姆、黑走马等民族舞蹈与现代元素融合,让乡村文化“破圈”传播。村舞大赛不仅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更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文化交流拓视野,激活创新发展新引擎 。拜城县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构建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体系。一方面,与周边县市联合举办“丝路文化艺术节”,邀请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开展展演交流;另一方面,组织本土文艺团体赴内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将克孜尔石窟艺术推向全国。同时,深化“文化+旅游”融合,推出“跟着非遗游拜城”“红色文化研学”等特色线路,开展各类研学活动2000余场次,覆盖干部群众10万余人次。(杨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