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塔城地区托里县:托里草原迎来“灭蝗主力军” 构筑生态防护网

塔城地区托里县:托里草原迎来“灭蝗主力军” 构筑生态防护网

2025-07-10 19:36:02 来源:中新网新疆

  中新网新疆新闻7月10日电(达尔汗 姚恩博)7月9日,在托里县加依尔山的夏牧场,成群的粉红椋鸟飞过,它们与人工防治形成互补,用生物防治的智慧,共同为托里县筑起抵御蝗灾的坚实屏障。

  粉红椋鸟是一种迁徙性候鸟,别名草原铁甲兵。托里县通过人工修筑鸟巢石巢等方式,成功吸引粉红椋鸟入驻。每年5至6月,它们就会来到托里县繁衍育幼。这些可爱的鸟儿背部及腹部呈粉红色,体型虽小,但食量惊人,它们体长约20厘米,在繁殖期内每只粉红椋鸟,每天可食用120只至180只蝗虫。其育雏需求与蝗虫繁殖周期高度吻合,形成了天然的生物防治优势。

  在位于托里县阿勒玛勒村和加依尔山区的粉红椋鸟筑巢区,成群的粉红椋鸟来回飞行,每次回巢嘴里都会叼着3到5只蝗虫,用来喂养幼鸟。据统计,一只粉红椋鸟一个防治季能控制2亩地的蝗灾。托里县每年通过粉红椋鸟实现数万亩草场生物防治,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降低了治蝗成本,还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保障了牛羊草料供应,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托里县乌雪特乡莫德纳巴村村热哈提·哈德尔合力说:“我们六月二十号左右搬到夏牧场时,这里有很多蝗虫,自从粉红椋鸟来了以后,蝗虫明显减少,现在方圆两公里之内的蝗虫几乎被吃完了。”

  通过托里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积极深入牧区,为牧民宣传粉红椋鸟能有效控制蝗灾和保护粉红椋鸟的知识,让广大牧民都纷纷加入保护这些“草原铁甲兵”的队伍中。

  托里县乌雪特乡莫德纳巴村村民热哈提·哈德尔合力说:“我们现在也在保护粉红椋鸟,为它们搭建巢穴,不让小孩和猫狗过去惊扰鸟群,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增加粉红椋鸟的数量,有效防止蝗情。”

  近年来,随着保护措施持续推进,托里县粉红椋鸟种群数量明显增长。

  托里县自然资源局专业技术人员金俄斯古丽·布浪说:“为了让粉红椋鸟更好地在托里县繁衍生息,我们在草原上适合的地方,根据粉红椋鸟的习性搭建了很多人工鸟巢,同时我们加大了宣传力度,让牧民知道粉红椋鸟的好处,一起保护他们。”

【编辑:袁晶】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