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医专家徐海珊:用医术与大爱温暖边疆的“超声使者”
2022年8月,一位来自杭州的超声医生,带着对边疆医疗事业的赤诚之心,跨越万里来到新疆阿拉尔;2025年7月,当她要告别这片奋斗了三年的热土时,医院走廊里挂满的锦旗、同事们不舍的目光、患者感激的泪水,都在诉说着这段不平凡的援疆岁月。她就是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超声医学科特聘主任徐海珊,一位用精湛医术、仁心大爱温暖无数边疆患者的“超”凡医者。

初心如磐:跨越山河的医者担当
“既然选择了援疆,就要让这里的医疗水平发生实实在在的改变。”这是徐海珊抵达阿拉尔医院第一天立下的誓言。三年来,她将超声医学科作为“主战场”。统计显示,她年均完成日常诊疗4200余人次,开展超声引导下介入微创手术200余例。
从甲状腺结节射频消融到肝癌热消融术,从子宫肌瘤微创治疗到静脉超声造影技术,她带领团队创造了阿克苏地区医疗史上的多个“第一”。特别是在甲状腺疾病治疗领域,她引入的射频消融技术,让众多爱美患者避免了颈部留下难看的疤痕。
技术扎根:微创无痕的“超”凡突破
“真没想到,一根细细的消融针就治好了我的病,连个疤都没留下!”患者方先生带着锦旗来到医院时激动地说。原来,徐海珊为他实施的甲状腺肿瘤射频消融术,仅用30分钟就精准灭活了肿瘤,术后仅留下2毫米的针眼。这样的案例在徐海珊的援疆生涯中不胜枚举。
来自北疆石河子市的杨女士,因甲状腺癌转移需要二次手术。当她得知传统手术要延长原有的10厘米疤痕时,几乎绝望。通过网络了解到徐海珊的技术后,她不远千里来到阿拉尔。徐海珊利用下班时间,仅用半小时就完成了多个颈淋巴结的射频消融,让这位爱美的女士重展笑颜。
育才无悔: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徐主任不仅教会我技术,更教会我如何做一名好医生。”年轻医生任学刚的成长,是徐海珊最欣慰的成就。三年来,她系统制定培训计划,从最基础的超声切面到高难度的介入手术,手把手带教科室每一位医生。她创新开展的“每日一例”教学查房、“每周一课”业务学习,已成为科室雷打不动的制度。
她和团队牵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肌骨超声下基层”、兵团级“超声质量控制培训班”等学术活动16场,培训基层医务人员上千人次。如今,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超声医学科已能独立开展各类高难度手术,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大爱无疆:那些锦旗背后的故事
在超声医学科的墙上,有一面特殊的锦旗来自72岁的雷奶奶。老人左下肢疼痛两年,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十余次未果。徐海珊接诊后,凭借丰富的经验,通过血流频谱的细微变化,最终诊断出髂外动脉闭塞这个“真凶”。老人康复后含泪说:“徐主任不仅治好了我的腿,更让我重获了生活的希望。”
年轻妈妈燕女士的故事同样感人。她饱受子宫肌瘤困扰多年,传统手术需要切除子宫。徐海珊为她实施的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术中出血仅10毫升,腹部仅留下几个不到1毫米的针眼。出院时,燕女士拉着徐海珊的手说:“您不仅保住了我的健康,更保住了我做母亲的希望。”
深情告别:三年援疆路,一生边疆情
离别之际,徐海珊的日程表依然排得满满当当。她正抓紧最后的时间,完善科室的各项制度规范,为年轻医生解答疑难问题。“新技术推广还要继续,人才培养不能中断,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快……”她细数着未完成的工作,眼神中满是不舍。
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秦旭红动情地说:“徐主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先进技术,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邵医精神。”三年来,她先后荣获“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等荣誉称号,当选兵团医学会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但这些荣誉在她心中,都比不上患者康复时的笑脸。
从西子湖畔到塔里木河畔,从“人间天堂”到“沙漠之门”,徐海珊用三年时光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援疆赞歌。当被问及援疆最大的收获时,她说:“这片土地给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这里的群众给了我最纯粹的感动,阿拉尔永远是我的第二故乡。”
正如一位患者送来的锦旗上所写:“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徐海珊的援疆故事,必将激励更多医疗工作者投身边疆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的阳光照耀祖国每一个角落。(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