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军:用专业守护电网绝缘安全
中新网新疆新闻7月15日电(丁文静)在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电工程的建设图谱中,有这样一位电力人:他扎根新疆15年,深耕输电设备外绝缘防护领域,用专业破解戈壁荒漠的“污秽密码”,以严谨筑牢电网安全的首道防线。他就是国网新疆电科院高压研究所输电室主管张小军——一位用数据说话、以实干护航的“绝缘卫士”。
工作15年来,张小军主持参与国家电网公司及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科技项目7项,参编标准5项,发表论文13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先后荣获自治区劳模引领性优秀创新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获评国网新疆电力设备管理先进个人。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对电网安全的执着坚守。
从土壤中解码污秽密钥:壁滩上“淘盐”护绝缘
2025年初,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电工程罗布泊—若羌段突发污闪跳闸。接到消息的张小军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排查发现故障源于绝缘子表面吸附的沙土污秽遇雾受潮,引发闪络。“一定要用专业守护环塔电网工程安全!”他在心里立下誓言。

2月,张小军牵头启动全线污秽度评估与校核工作。这项工作是绝缘设备选型防护的“定盘星”,直接关系电网稳定运行。但环塔电网工程沿线地貌复杂,新疆特有的盐碱地环境更是让评估难上加难——全国范围内几乎无先例可循,方法和依据都得“从零闯起”。
埋首文献、结合地域特点分析后,张小军团队锁定了核心威胁:盐。他们决定以土壤含盐量为评估关键指标,奔赴沿线采样。4月的沙漠已烈日灼灼,工装被汗水浸透又晒干,在衣料上凝结出层层“盐花”。张小军和同事们顶着风沙,在戈壁、荒漠、盐碱滩完成网格化精细采样,将一抔抔土壤带回实验室分析。
四个月的攻坚,一张清晰的“污秽含量图”跃然纸上。据此,他们精准识别出14个区段、72基耐张塔的绝缘子长度不足问题——“含盐量过高会增加短路风险,加长绝缘子串是最直接的解法。”张小军迅速协调制定加固方案,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严守电网安全首道防线:实验室里的“质量攻坚战”
作为电气专项检测负责人,张小军心里的“安全弦”从未松过。环塔工程绝缘子设备种类多、数量大,检测难度陡增,他却主动扛起“质量把关”的重担,带领团队打响“攻坚战”。

2025年3月,绝缘设备检测启动。实验室里,复合绝缘子样品在溶液中连续煮制96小时,张小军和同事轮班值守,每8小时记录一次数据;防污闪涂料检测则像场“马拉松”,从制样到出结果至少12天。三个月里,他们完成103批次样品抽检,将所有不合格产品“拒之网外”。
“张工对细节的较真,我们都佩服。”同事庄文兵记得,一次防污闪涂料检测中,少数样品固体含量仅比合格线低1%,且可能受环境影响。但张小军坚持复查,还将样品量加倍,结果证实该批次存在隐患。正是对这“1%”的锱铢必较,避免了潜在风险。
以实测数据校验标准精度:南疆大地上的“标准试金石”
南疆的盐碱地、沙漠和极端气候,是对电网的“天然考题”。张小军始终在想:“全国通用的绝缘配置标准,在新疆会不会‘水土不服’?”
6月,张小军带领团队启动750千伏绝缘子串闪络特性试验,要在不同污秽度、湿度条件下,摸清设备在南疆特殊环境下的“承受力”。“以前是按标准算,现在要用实测数据验证设计,甚至给标准提建议!”他说。

试验枯燥且艰辛:往返现场与实验室采样,顶着烈日记录数据,在实验室连续“鏖战”十几个小时调试参数。“卡壳时,张工能翻遍文献、打遍电话请教,非要啃下硬骨头。”庄文兵说。
海量试验沉淀出精准数据。张小军据此提出的绝缘子选型、防污闪措施等优化建议被工程采纳,让电网“战甲”更合身坚固。而这些来自南疆一线的实测数据,更成为国家相关标准修订的“新疆样本”,极具参考价值。
在环塔电网工程的壮阔画卷中,张小军和团队如同扎根戈壁的“绝缘卫士”,用15年的专业与坚守,筑牢电网安全的“闸门”。他们在沙漠中摸索出的经验和技术,激励着更多电力人,以更高的标准,守护着新疆电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