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滩上建起幸福村
中新网新疆新闻7月15日电(王骞 亢菲菲)7月14日,尉犁县达西村枸杞地里一片繁忙,串串红果压弯枝头,采摘工人穿梭其中,将饱满果实收入篮中。不远处,烘干车间内电力驱动的设备高效运转,新鲜枸杞快速脱水锁鲜,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果香。从田间到加工,稳定的电力支撑起达西村枸杞产业,也让村民的日子愈发红火。
达西,维吾尔语意为“盐碱地”。这个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兴平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村庄,曾饱受盐碱之苦,土地贫瘠,“一年四季白茫茫,只见播种不见粮”是过去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达西村,与曾经的贫困落后截然不同,已成为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民族团结的示范村。这一蝶变,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共同付出,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积极作为。2023年8月9日,巴州地区首家“村网共建”电力驿站在达西村揭牌,村委会与供电公司紧密协作,为村民提供优质供电服务。目前,村内10千伏供电线路布局有序,公用及专用变压器星罗棋布,年用电量从2014年的88.24万千瓦时跃升至2024年的180万千瓦时。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230.5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92万元,电商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76岁的村民艾莎?吾守尔见证了村里用电的巨大变化:“以前达西村是盐碱地,日子苦,一遇刮风下雨就停电。现在党的政策好,木头电杆换成水泥杆,电线入户,家电齐全,生活越来越幸福。”

为适应达西村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助力红色文化传承与智慧用电,国网巴州供电公司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全面升级改造达西村电网。2023年9月,达西村石榴巷建成“同心圆”智慧台区,运用自愈式分接箱等智能设备,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运维人员通过手机即可实时掌握用电情况,故障时能迅速定位并隔离故障点,保障非故障区域供电,还可自动处理异常,确保电力稳定可靠。

达西供电所在智慧台区基础上推进数据赋能,采用“现场人员+现场数据分析”模式,提升村民办电用电效率,2024年11月被国家电网公司评为基层数据服务标杆供电所,推动达西村供电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
硬件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达西村规划建设66亩红色达西旅游小镇,新建40栋旅游民宿别墅,规划旅游观光道路,在民族团结石榴巷建起农家别墅,周边有文化馆、风情街。
为积极配合红色达西旅游小镇建设,2024年1月,国网巴州供电公司对小镇两侧线路进行迁移,进一步美化小镇村容村貌。时至寒冬,施工人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施工环境复杂等难题,经过连续奋战,仅用15天就顺利完成2公里线路迁移工作。迁移后的线路不仅让小镇周边环境更加整洁美观,也减少了线路安全隐患,为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优质的硬件基础。
“农网改造升级让我们受益,我开了全电农家乐,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全电农家乐老板库来西?热依木笑着说。充足稳定的电力为达西村带来发展机遇,石榴巷成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凭借红色底蕴吸引游客,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漫步达西村,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天然气、自来水接入家家户户。达西展览馆内,老照片诉说着村庄变迁。“达西村的发展离不开党的政策和各族群众的努力。”村党委书记夏提古丽·热合曼表示。

达西村的变化是新疆发展的缩影。国网巴州供电公司将对接乡村振兴产业,开通业扩报装“绿色通道”,保障农业生产和乡村产业用电,提升用户满意度,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