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天多学科接力救治 成功挽救重型颅脑损伤少女
“感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是你们让我们的家重新有了笑声……”
一封饱含深情的手写感谢信,近日送达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简称“喀什二院”)。纸上字迹虽朴素,却字字千钧,诉说着一段从死亡边缘拉回生命的惊心动魄。这是来自一位母亲的真挚感激,她的女儿——年仅16岁的小榆,一个多月前突遭车祸,陷入重度昏迷,命悬一线。辗转多家医院却被告知“难以救治”,一家人几近绝望。
如今,在喀什二院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小榆已能重新站立行走,脸上重现少女该有的灿烂笑容。这场历经39天的生死营救,不仅让一个少女重获新生,也让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庭再次拥有完整的希望。
多科会诊:在最危急的时刻点燃希望
时间回溯到5月24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导致小榆遭受重度颅脑损伤,陷入深度昏迷。辗转多家医院,可当“难以救治”的结论一次次传来,那份微弱的希望,几乎被浇得所剩无几。
绝望之际,喀什二院急诊科向他们敞开了大门——“我们会尽全力!”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重新点燃了家属濒临破碎的心。
急诊科接诊后,医护人员立即为小榆开通绿色通道,启动创伤应急救治流程。CT影像结果令人揪心: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形成,意识评分只有3分,随时可能呼吸停止、心跳骤停。情况万分危急。
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儿科、影像科等科室紧急集结,围绕小榆的病情展开快速评估。神经外科团队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必须立即开颅减压,否则连转入ICU的机会都没有。”
当晚至次日中午,神经外科团队连续为她实施两次高难度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控制颅压、修补硬膜……这是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手术室外,家属整夜未合眼,反复在走廊徘徊;手术室内,是团队在生死线上拼命“拆弹”,为这个年轻的生命搏出一线生机。
生死守护:ICU团队24小时不间断接力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生死考验”仍在继续。小榆术后被迅速转入重症医学科(ICU),彼时的她仍处于深度昏迷状态,脑压波动大、生命体征极度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呼 吸骤停或脑疝再现。
ICU医护团队立即制定个体化监护与干预方案,实行24小时动态管理。从血压、脑压、氧合指数到电解质、感染指标,每一项数据都被严密追踪;气道管理、镇痛镇静、脑保护治疗同步推进,确保每一个环节精准到位。
曾有一次,小榆在深夜突发脑水肿加重,瞳孔出现变化,呼吸急剧下降,ICU团队在一分钟内完成紧急加压治疗和气道干预,成功将她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
“病情每分钟都在变,我们的神经也随时紧绷着。”ICU护士这样形容那段日夜守护的日子。为了小榆,整个团队轮番值守,每2小时进行一次床边查体,确保不会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笑容归来:一点一滴重建身体与心灵
经过整整23个日夜的不眠不休,小榆的意识终于逐渐恢复,自主呼吸能力增强,脑功能初步稳定,具备了脱离危重状态、进入康复治疗的条件。
经过神经外科的手术、重症医学科的严密守护,以及康复医学科医护团队的精细治疗与贴心陪伴,小榆的身体机能逐步恢复:她学会了重新坐起、站立、迈步,意识清晰,语言表达也慢慢变得流畅。
第39天,小榆终于以稳定的状态顺利出院。那天,她用还有些生疏的小碎步走出了病房,脸上露出久违的灿烂笑容。站在门口的医护人员一边拍手鼓励,一边默默拭去眼角的泪水。
几天后,一封字迹工整、情真意切的手写感谢信,被孩子母亲亲手送到医院办公室。信中写道:“是你们用坚守和专业,把我们从绝望中拉了回来,把一个家从崩溃边缘救了回来。”
这封感谢信,不只是对医护团队的肯定,更是喀什二院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在危重患者救治中卓有成效的真实写照,见证了边疆医务工作者以命相托、守护生命的初心与担当,也照亮了无数正在困境中挣扎家庭的希望之路。(文/通讯员 姑力比亚·努尔艾力 本报记者 陶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