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突发感染性休克命悬一线 微创手术护航母婴平安
“医生,谢谢你们救了我和孩子,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感激……”
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病房里,躺在病床上的艾女士轻轻抚着隆起的肚子,眼里泛着泪光。几周前,她还深陷感染性休克与重症胰胆疾病交织的危机,如今不仅平安出院,腹中胎儿也发育良好。
命悬一线:双重危机紧急转诊
时间回到数周前,怀孕7个月的艾女士突感右上腹剧烈疼痛,伴有高热、恶心、呕吐。病情迅速恶化,送达当地县医院时已出现意识模糊、血压下降等感染性休克表现,生命体征不稳定,胎儿情况亦无法评估。情况紧急之下,患者被连夜转入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外科重症病房。
入院后,经CT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为重症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合并急性重症胰腺炎并感染性休克,病情危急,若不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控制感染源,极易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患者处于妊娠中期,胎儿尚未足月,传统外科干预风险极高,母婴安危同时面临巨大考验。
喀地一院迅速启动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机制,由消化内科牵头,联合产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组成会诊团队。经过充分评估与研判,专家团队达成共识:尽快解除梗阻、清除感染是当前救治关键,但必须选择对孕妇和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式。
微创取胜:多学科协作精准破“梗”
最终,消化内科团队决定采用一种创伤小、可床旁实施的微创介入方式——“急诊无透视ERCP联合经口胆胰管技术”进行救治。
“经口胆胰管技术”是一项高难度的微创内镜操作技术,系统由“母镜”(十二指肠镜)与“子镜”(胆道镜)组成。母镜经口进入十二指肠乳头处后,通过其工作通道导入子镜,医生可直接观察胆管内部病变情况,进行结石取出、引流和支架植入等精准操作,尤其适合孕期、老年或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高危患者。
在胎儿持续监护与重症医学支持保障下,喀地一院消化内科主任木也赛尔·麦麦提依明与副主任买买提吐尔逊·巴拉提密切配合,联手为患者实施经口胆道镜探查+取石+胆道支架植入术。不同于传统开腹手术需要全身麻醉、大范围切开且对胎儿影响较大,此次手术通过“母镜”进入十二指肠,再由“子镜”深入胆道,在镜下清晰显影出胆总管内嵌顿结石与大量脓性胆汁。医生经子镜进入胆管,在视野下发现嵌顿结石及大量脓性胆汁,通过取石网篮逐一夹取结石,并放置胆道支架完成引流,实现了“不开刀、直视下”解除梗阻与感染的治疗目标。整个操作创伤极小,胎心监护始终稳定,术后无明显应激反应,充分兼顾了治疗效果与孕期安全,为类似高危孕产妇救治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转危为安:多学科守护母婴平安
手术结束后,患者被转入监护病房继续治疗。在多学科团队的严密观察与护理下,术后第1天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感染指标持续下降,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产科团队每日进行胎心监测,胎儿发育状态良好,未出现宫缩或缺氧等异常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支持治疗和康复观察,患者病情稳定,已于近日顺利出院。目前正在当地基层医院按时进行孕期随访,胎儿生长情况良好。她的家属在出院时动情地说:“从昏迷高烧到能下床说话,是喀地一院让我们一家人重新看到了希望。”
“这次手术的成功,离不开各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和医院不断引进的新技术。”木也赛尔·麦麦提依明表示,未来,科室将继续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微创内镜技术的应用推广,强化危重症患者尤其是特殊人群的救治能力建设,推动多学科融合协作更加高效、规范,为喀什及周边地区群众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医疗服务。(文/通讯员 张晓燕 本报记者 陶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