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小红:三年杏乡育桃李 中考捷报映初心
天山北麓,七月流金,瓜果飘香中传来捷报——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2025年九年级1班中考语文(总分150分)取得喜人成绩:最高分147分,140分以上5人,139.5分5人,135分以上26人,130分以上43人。
这一串滚烫的数字背后,是南通援疆教师季小红三年的寒来暑往。她把南通的潮声装进教案,把伊犁的星光揉进作业,让四千多公里的山河缩成一座桥、一叶舟,把知识与爱心一并递到孩子手心。于是,伊犁河谷,希望如火,花开成海。

初抵边陲:于困惑中播撒希望
2023年2月9日,季小红随南通援疆团队甫抵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塞外朔风挟雪如刀,扑面而来。南北之差,在这一瞬被寒风刻进骨血。
第一次摸底卷像一声闷雷。面对这片几乎荒芜的语文田地,季小红在日记里用力写下:“他们只是需要信心与方法”。这也成了她扎根杏乡教育的坚定誓言。
她用最质朴的坚持,躬身于这片冻土之下。晨曦未散,她便踏着积雪第一个走进教室,在早读声里俯身倾听疑难;课间身影穿梭于学生之间,将疑问的疙瘩一一拆解;放学后的办公室灯火通明,为孱弱的幼苗耐心灌注知识的琼浆;周末则跟随本地老师跋涉家访,让关怀的暖流浸润学生家门。这些细碎而执着的付出,悄然在孩子们心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课堂革新:知识与信心共生长
“季老师的课像有魔力。”这是学生们不约而同的评价。面对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局限,季小红带来了充满活力的“南通经验”:她让学生轮流担任“小老师”讲解知识点,点燃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情;作文课上,她引导学生书写身边的生活——从家中的果园到对未来的憧憬,让文字成为情感流淌的河;课外,她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带领学生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
谢姆斯耶·努尔麦麦提曾是课堂上最沉默的影子,总在角落独自奋笔疾书,即使抓耳挠腮也不肯求助。季小红主动与她聊天,谈南通的风物,聊新疆的壮美,在孩子眼中捕捉到了对知识的深切渴望。一句“我们一起冲刺期中第一”的约定,让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那是季小红为她“开小灶”的无声见证。当谢姆斯耶手捧期中获奖证书,眼中迸发出的光芒,成为师生心中永恒的记忆。随后的“雨花杯”作文竞赛,谢姆斯耶实现了从“我不行”到全国二等奖的华丽蜕变,这正是季小红“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火焰”理念的生动诠释。
在季小红的悉心托举下,孩子们一路摘星:国家级奖项2项、自治区级3项、伊犁州级3项,沉甸甸的证书摞成一座小山。然而,比奖杯更耀眼的,是那句悄悄在心底发芽的“我能行”——它已像天山雪松的根,扎进每一颗年轻的心,风雪再急,也不动摇。巴努尔·叶尔多斯在她的鼓励下爱上写作,毕业留言深情写道:“这份写作的天赋,是您为我点燃的火种。”
守望成长:以真心浇灌每株“幼苗”
三年时光,季小红不仅是严师,更成了学生们心中的“季妈妈”。
她的办公抽屉里,常备着创可贴、感冒药和各种糖果;寒冬里看到衣着单薄的学生,她会默默送上棉衣;发现学生课外读物匮乏,她在如东实验中学和如东新区初中毕业典礼上发起募捐倡议,三年累计筹得书籍一万四千余册,个人自费购买二百五十余本;她联合江海义工联合会设立“情系伊宁 援疆助学”项目,每学期为学生发放助学金与爱心包裹。马紫玄曾开心地告诉大家:“季老师送出去的每份包裹都是精挑细选的,不但是我们学习需要的,而且给我们带来美好的祝福与惊喜,我都特别喜欢。”
孜英·吐鲁孙白克的语文成绩一度在及格边缘徘徊,他常常因为畏难情绪而不写作文,季小红从审题、选材到语言、立意,事无巨细地指导着。每次作文训练都给孜英·吐鲁孙白克准备几篇典型范文,让他学习借鉴、模仿创作。三年的坚守,最终换来中考语文133.5分的优异成绩。“季老师说我的字像戈壁胡杨,有股韧劲。”言语间,他满怀感激。诚如季小红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2025年7月9日,中考放榜的刹那,捷报如雪片飞来,季小红眼眶滚烫。三年光阴在这一刻呼啸倒带:第一次踏上伊宁讲台时的忐忑,维吾尔族母亲递来热馕的温度,孩子们高举奖状时的欢呼……所有披星戴月的辛劳,瞬间酿成甘醇的琼浆。面对如潮的祝贺,她仍轻声谦逊:“这是孩子们用汗水换来的勋章,是学校与后方携手托举的果实,更是江海与天山以教育为名的深情握手。”
季小红只是援疆星河中的一粒光。更多的他们,从潮声澎湃的江海岸出发,奔赴风雪的西北边陲,把讲台当阵地,把粉笔作剑,一寸寸凿开语言的壁垒,一颗颗点亮童心的星火。他们像缀满夜空的星辰,以爱与知识为光,照亮孩子们通往远方的路,也为民族团结的巨幅长卷,添上一笔最绚烂的虹彩。(伊宁县南通援疆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