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现代化 就业“加速度”
新疆若羌县这座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县城,正以独特的资源禀赋与发展模式,聚焦就业吸纳,在共同现代化试点中书写着边疆县域从资源富地到发展高地的转型答卷,让沙漠边缘的幸福图景与时代同频共振,成为边疆地区以就业促共富、以开放谋共进的示范标杆。
若羌县的发展根基源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区位优势。作为中国行政面积最大的县域,若羌县坐拥全球顶级的红枣种植带、丰富的矿产资源及连接东西的交通枢纽地位。
2024年,若羌红枣种植面积达23.38万亩,总产8.21万吨(干枣),品牌价值达46.11亿元,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电商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若羌红枣产业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及富含矿物质的沙质土壤等天然优势,更离不开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例如,新疆羌域食品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不断加大对红枣精加工产业的推进力度,打造以红枣为主的农副产品冷链仓储、精深加工、平台销售及加工投资洼地,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带动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8户合作社员实现增收。若羌红枣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2024年带动1.3万人就业,使更多农户共享产业升级红利。
若羌县充分依托县域丰富的钾盐、萤石、石英石和锂等资源,以矿产资源产品精深加工应用促进产业链延链扩链,全面推动新材料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吸引更多投资和企业入驻,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如新疆某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光伏组件一期可提供280个就业岗位,走出一条资源开发与民生改善相互促进的新路。东方电气(若羌)基地内,两条生产线开足马力,上百名工人各司其职。该基地总投资3亿元,占地435亩,分三期建设,预计创造800个就业岗位。2024年,三峡集团投资建设的“疆电外送”第四通道电源项目在沙漠边缘的若羌县开工,在项目建设及运营阶段,预计创造税收2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3万个。若羌县在推动就业方面持续发力,常态化挖掘三峡集团、东方电气、特变电工、西海锂业等重点用工企业就业岗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就业服务,实现企业和毕业生双向奔赴、精准就业。
若羌县坚持“发展促团结产业惠民生”,做大优势产业。若羌县抢抓“丝路重镇”向现代能源与化工产业集聚新城市转变的历史机遇,坚持以资源开发带动主导产业换挡升级,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力推进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新材料、绿色矿业、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六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县域产业结构已由“一盐独大”向“多极支撑”转型升级,经济版图发生格局性、历史性变化,若羌成为南疆昆仑山北麓现代化工业示范引领区以及全疆城乡共同富裕的试验区,支撑加快实现共同现代化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若羌县开通暖心的就业服务“直通车”,“乡镇收集+县级汇总+统一输送”的高效就业服务模式,各乡镇提前摸排就业需求,集中收集求职者简历,县人社局对简历进行梳理分类后,定向传递给企业,让老百姓的求职简历快速被匹配到合适岗位。庞大的产业规模,配合若羌县精准的就业服务,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优质就业机会。
随着域内多条铁路、国道的修建贯通,若羌县成为一个连接疆内外的交通枢纽。若羌县持续推动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和现代物流园建设,促进多式联运、现代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发展。新疆能源(集团)若羌公铁联运物流园是围绕“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和能源资源产业发展趋势而构建的集物流、科技、商贸、园区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园区针对商户入驻,制定了房租和物业减免、免费宣传、免费停车以及送装修政策,提供高质量服务,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该物流园开业运营后,每年解决就业人员300余人。
若羌县推动经济发展与群众就业紧密结合,切实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惠及当地上、增进团结上。2024年,若羌县城乡劳动力就业增收专项行动有序落实,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98人,同比增长33.2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00余人次,同比增长20.13%,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2025年上半年,若羌县累计新增开发就业岗位6400余个,组织1500余人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90人,“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清零,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买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