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邵医专家刘丽莉:从“无”到“有”,点亮边疆肿瘤诊疗新希望

邵医专家刘丽莉:从“无”到“有”,点亮边疆肿瘤诊疗新希望

2025-07-17 16:51:22 来源:中新网兵团

  2022年8月,刘丽莉带着对医学的热忱和对边疆的承诺,踏上了新疆阿拉尔市这片土地。三年时光流转,从最初的普外一科联合诊疗到肿瘤科独立建科,从零散的肿瘤调研到推动放疗中心论证,从一名援疆医生到学科建设的参与者,刘丽莉用行动诠释了“援疆”二字背后的责任与担当。

后排左三为刘丽莉。

  从“无”到“有”:以数据与信念破局

  初到阿拉尔时,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尚未设立独立肿瘤专科。刘丽莉回忆:“前两年没有肿瘤科,但肿瘤病人数量不小,尤其是外转率居高不下。”在当时的境况下,她开始从基础调研入手。通过分析阿拉尔医院过去8年肿瘤患者的收治情况、阿拉尔市2020-2022年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及医保外转患者数据,她发现肿瘤诊疗需求远超预期。

  “数据是最有力的说服。”经医院联合多部门论证,最终推动肿瘤科于2024年11月正式开科。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区域专科空白,更让本地患者得以在家门口接受规范诊疗。

  团队赋能:以“传帮带”搭建成长阶梯

  在刘丽莉看来,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她坦言:“刚接手时,科室仅有两位非肿瘤科背景的医生,临床经验不足是最大短板。”为此,她启动“柔性引才”计划,邀请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潘宏铭教授、王娴教授、方勇教授多次来疆指导,通过查房带教、病例讨论、远程讲座等形式,为本地医生搭建学习平台。

  “我们希望年轻医生看到榜样的力量。”刘丽莉提到,曾邀请浙大邵逸夫医院一位90后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分享职业成长经历,用“同龄人”的奋斗故事激励团队。如今,张芳芳、原超红等本地医生独立管理肿瘤患者的能力逐步提升。“有两位本地早期乳腺癌患者从杭州转回我们这里化疗,患者的信任,是对我们的鼓励;另一位晚期乳腺癌患者对医生说,‘用药后,我好起来了,能吃下饭,能干活了’。”这句话让团队感受到所有努力的意义。

  科研落地:以学术反哺基层医疗

  援疆不仅是临床工作的延续,更是科研与基层需求结合的契机。她完成的《2020-2022年第一师阿拉尔市恶性肿瘤发病分析》,首次系统揭示阿拉尔区域区域肿瘤流行特征。她认为,只有了解本地肿瘤的发病特点,才能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

  “1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看到很多肿瘤患者的不容易,如果能不生病或早发现一定对老百姓更有利。”刘丽莉说。在公共卫生领域,她结合数据,将科普宣教融入日常诊疗。2024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她响应国家宣传,分别开展线上线下网络科普,走进社区宣讲;2025年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参与科室团队的塔里木大学科普及义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传递防癌知识,呼吁女性积极参加本地的两癌筛查惠民活动。

  直面挑战:以韧性突破瓶颈

  虽然取得一些成绩,刘丽莉深知,肿瘤科仍面临诸多挑战。人才短缺、设备不足、科研转化能力薄弱等问题亟待解决。她直言:“放疗设备未落地,很多患者无法接受规范治疗或治疗手段受限;分子诊断平台缺失,精准医疗难以推进。”

  对此,她提出“人才强基计划”与“技术攻坚方向”并行的策略:一方面扩大招聘、选派骨干赴浙进修,另一方面加速推动放疗设备采购。她坚信:“只有建立可持续的学科生态,援疆的意义才能真正延续。”

  离疆不离心:留下一盏不灭的灯

  三年援疆即将结束,刘丽莉的行李箱里装着调研数据和科室合影,心里将患者的感谢化为动力。她说:“我希望阿拉尔医院的肿瘤科能成为照亮患者生命的灯。”

  对于未来,她寄语科室同仁:“保持进取,终身成长,用数据说话,用专业赢得信任。”而她自己也将继续关注阿拉尔肿瘤诊疗的发展,为这片土地的医疗事业注入长久动力。

  刘丽莉的援疆故事,是一段从“输血”到“造血”的旅程。她以严谨的态度破解学科难题,以无私的精神培育本土力量,更以医者的温度温暖了无数患者。当她即将离开时,阿拉尔医院肿瘤科的晨会上,年轻医生们正热烈讨论着一例复杂病例——这是她留下的最珍贵的礼物。(赵博伟)

【编辑:宋欣】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