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的新能源与煤化工耦合发展之路
今年以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哈密市正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和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跃升,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转型的创新路径。
作为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哈密市正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7月15日,在国家电投哈密十三间房100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110千伏汇集站建设。经过一年的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进展。项目创新采用“风光储”一体化模式,配置的储能系统可实现连续4小时放电,将与石城子光伏电站形成“统一管理、协同调度”的运营体系,显著提升电网调峰能力。
今年前5月,哈密市新能源项目投资大、项目多、进度快是投资高位运行的主要支撑。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的新能源项目有33个,占大项目个数的比重为62.3%,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4倍,占全市总投资的43.6%,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1.0%。预计到2025年,哈密新能源装机规模将突破3000万千瓦,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绿电供应基地。
在伊吾工业园区,煤化工产业正经历着从“原料输出”到“价值创造”的深刻变革。新疆广汇陆友硫化工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甲硫醇硫化法工艺,成功实现二甲基二硫醚(DMDS)的清洁生产。依托园区完善的煤化工产业链,企业正加速推进二甲基亚砜项目满负荷生产,力争全年实现1.4万吨总产量。目前,伊吾工业园区已形成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煤制油气、精细化工三大产业集群,煤化工产品附加值较传统路径提升5 - 8倍。
哈密市创新实施的“新能源 + 煤化工”耦合发展模式,正在重塑传统能源产业生态。在十三间房风光基地,绿电将通过专线直供周边企业,预计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12万吨、降低碳排放30万吨。新疆广汇等龙头企业已启动“绿氢替代”工程,计划利用风光发电制取氢气,用于煤化工过程的原料加氢和燃料替代。新能源的间歇性特点可通过煤化工的负荷调节能力得到平衡;煤化工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为新能源制氢提供原料,形成“电—氢—化”闭环体系。据测算,每吨煤化工产品通过耦合绿电可降低生产成本约150元,减排二氧化碳约3吨。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市现代煤化工产值将突破500亿元,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形成百亿集群规模。(田玉 郭子毅 刘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