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巴里坤立体交通网“起飞”:从“翻山越岭”到“天地通途”
从“一隧穿天山”到“银鹰上九霄”,从“货车堵半山”到“瓜果当日达”,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一步步实现“东联西出、南北畅通”的交通梦想,绘就一幅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图景。
7月15日,哈密巴里坤机场首航航班冲破云霄,这声轰鸣标志着“公路、铁路、民航”立体交通网正式闭环。这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是巴里坤迈向现代化、融入全国发展大局的重要一步。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居民孟康说:“今天是巴里坤机场首航飞往重庆,我们一家六口特意坐这个航班去重庆游玩。家乡的机场建好后,我们出行更加方便了,我感到开心和自豪。”
机场之外,另一项超级工程早已深刻改变了巴里坤的时空格局——G575线及东天山隧道。这条全长76.357公里的天山通道,将哈密山南与山北的距离压缩至“一水之隔”,彻底改写了“翻山越岭”的历史。
对于跑了10多年客运的姜建斌来说,G575线及东天山隧道的贯通是刻在车轮上的“时空革命”。曾经,S249盘山公路是连接哈密东天山与巴里坤的唯一通道,这条沿用古驿道路基的砂石路,坑洼难行,冬天更是冰雪覆盖,车辆常需人推才能挪动,稍不留神就会陷在山里。
巴里坤县运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驾驶员姜建斌说:“过去我们去哈密走S303线或盘山公路,不堵车的情况下至少需要四五个小时。G575线的开通后,东天山隧道10分钟穿越天山成为现实,双向会车的难题迎刃而解,现在不到两小时就能从巴里坤跑一趟哈密,安全又快捷。”更让姜建斌感慨的是,曾经尘土飞扬的S249线,如今蜕变成了东天山的旅游网红公路,吸引着八方游客。
对于从事煤炭运输十余年的大车司机杨风雷来说,路网升级是送货效率的直接保障。得益于G575线、G7京新高速等干道织就的交通网,他和同伴从煤矿到铁路货站的月均往返趟次增至近20次,运输成本大幅下降。
此外,立体交通网如同强劲脉搏,为巴里坤文旅产业注入澎湃动能。G7京新高速横贯东西,将其他省区与新疆的时空距离大幅压缩,G575线打开了东天山的秘境之门——两条动脉交织,让越来越多挂着各地牌照的房车、越野车,沿着平整的公路走进新疆,来到巴里坤。
辽宁自驾游游客赵广仁说:“一路上风景很美,高速公路修得很好。下次我打算坐飞机来,先到巴里坤,再到南疆等地游玩。”
在G7京新高速大河服务区,特产店销售员陈萍忙得不亦乐乎。“高速公路修好以后,我们服务区人流量特别大,到了夏天,瓜也卖得好,过往旅客都会买一些带走。”
三塘湖镇小兵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闫小兵也是当地交通变迁的见证者和受益者。2016年他回乡创业时,巴里坤的交通还远不如现在便捷。那时运输生鲜产品要先将货拉到哈密或乌鲁木齐中转,不仅耗时久,还影响瓜果新鲜度,损耗较大。如今,随着立体交通网的铺开,闫小兵的合作社迎来了新机遇。
闫小兵说:“G575线和G7京新高速开通后,我们开车去乌鲁木齐只需要五六个小时,白天采瓜,晚上八九点发车,天还没亮就能到乌鲁木齐。”
2024年,将淖铁路通车彻底结束了巴里坤“地无寸铁”的历史。这条全长近430公里的“疆煤外运”黄金通道,初期年运力就达3150万吨。作为全线枢纽的三塘湖车站,因四轨车道设计大幅提升吞吐能力,成为驱动区域经济的强力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里坤交通实现了从“单一路面”到“立体路网”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县铁路、高速、农村公路交织成网,机场正式通航,“铁、公、机”架构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已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支柱。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晓军说:“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现有的交通网络,提升道路、铁路、机场的运营效率,加强协同联动。同时,根据县内产业发展和群众出行的需求,规划建设支线道路和连接线,完善农村公路网络,让交通便利惠及更多偏远地区的群众。此外,还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探索发展更多航空航线,拓展巴里坤与外界的空中联系,让巴里坤的交通更加便捷、高效。”
从马帮驼铃到飞机高铁,从羊肠小道到立体路网,巴里坤的交通变迁,正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0年发展的生动缩影。当飞机掠过天山雪峰,当火车穿过戈壁草原,这座边陲小城正以“天地通途”的姿态,驶向更辽阔的未来。(程仕海 左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