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跨越山海的母爱:“天津妈妈”与“新疆娃”的十九载深情

跨越山海的母爱:“天津妈妈”与“新疆娃”的十九载深情

2025-07-18 00:33:48 来源:中新网新疆

  在天津的多所校园里,新疆学子们口中常念叨的“张妈妈”,是天津阳光义工爱心社创始人张秀燕。由她发起的“天津妈妈新疆娃”结亲活动,已成为市政协开展民族工作的创新载体。

12月18日,在天津市汇文中学,张秀燕(右)为即将参加高考的新疆班高三学子加油鼓劲。记者 张勇 摄12月18日,在天津市汇文中学,张秀燕(右)为即将参加高考的新疆班高三学子加油鼓劲。记者 张勇 摄

  19年来,这支爱心队伍在张秀燕的带领下,携手1700多位爱心人士,结对帮扶1万余名在津新疆学子,覆盖天津11所学校的新疆高中班。如今,4500多名受助学子已学成就业,成为建设祖国的生力军。从天山脚下到渤海之滨,这场跨越万里的爱心接力,书写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动人篇章。

  一声“妈妈”开启的温暖约定

  2006年10月底,张秀燕到崇化中学办事时,在教学楼里偶遇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学生。打听后才知道,这是学校第一批新疆班的孩子——自2000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在沿海发达地区开办新疆高中班,崇化中学正是扩招学校之一,每年有百余名新疆孩子远离家乡来此求学。

张秀燕来到天津市崇化中学看望新疆高中班的孩子们。(资料图)张秀燕来到天津市崇化中学看望新疆高中班的孩子们。(资料图)

  当了解到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农牧民家庭,且约有三成面临着家庭经济困难时,张秀燕眼神坚定,毫不犹豫地当场表态:“关爱新疆孩子,有我一份!”这次偶然的相遇,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一场跨越万里的爱心接力,让爱心逐渐生根发芽。

  10天后,阳光洒在校园的小道上,张秀燕带着儿子潘彬炜和公司员工,拉着满满一车承载着爱心的慰问品,再次踏入校园。看到略显拘谨、眼神中带着期待与不安的孩子们,她快步走上前,张开温暖的双臂,微笑着说:“孩子们,我就是你们在天津的妈妈,有什么需要尽管跟妈妈说!”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不少孩子的眼眶渐渐泛红,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正是这次相遇,开启了“天津妈妈”与“新疆娃”长达19年的温暖羁绊。

  爱心扎根:汇聚30多个民族的大家庭

  为让帮扶更系统,张秀燕同年创办天津阳光义工爱心社。这个纯公益组织的所有运营经费由她个人承担,8名专职人员负责孩子的日常联络、档案管理和帮扶跟踪。在市政协及天津各单位支持下,“天津妈妈新疆娃”结亲活动迅速铺开,1700多位爱心人士陆续加入,组建了涵盖30余个民族的大家庭。

 逢年过节孩子们都会聚在张秀燕家。(资料图) 逢年过节孩子们都会聚在张秀燕家。(资料图)

  “张妈妈,我能去你家住几天吗?”一位新疆小姑娘的请求,让张秀燕把家变成了孩子们的“第二宿舍”。每逢周末和中秋、春节等节日,她的家里总是热热闹闹,一桌融合了不同口味的团圆饭,客厅里铺着垫子的“床铺”,临走时塞满零食的书包……最多时七八个孩子挤在一起,却没人觉得拥挤。

  墨玉县青年阿卜杜热合曼·如则麦麦提至今记得,2018年拿到云南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绝望。爷爷治病贷款3万元,父亲车祸再借2万元,家里负债累累。他偷偷给老师打电话说要放弃学业,两天后却接到张秀燕的电话:“学必须上,有我在!”这句承诺,让这个新疆男孩在电话那头泣不成声:“张妈妈比亲人还亲。”

墨玉县青年阿卜杜热合曼·如则麦麦提来看望张秀燕,感谢“张妈妈”的关心照顾(资料图)。记者 张勇 摄墨玉县青年阿卜杜热合曼·如则麦麦提来看望张秀燕,感谢“张妈妈”的关心照顾(资料图)。记者 张勇 摄

  这样的故事在爱心社不胜枚举。张秀燕为每个孩子建立了详尽的成长档案:家庭情况、获奖证书、录取通知、个人喜好,甚至亲手制作的贺卡都一一留存。这份细致不仅让关爱更精准,更赢得了越来越多爱心人士的信任。如今,“妈妈”们的微信里,每天都有“妈妈您累不累”“闺女好好学习”的暖心互动,字里行间流淌着超越血缘的亲情。

  在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爱心的火种不断传递,一代又一代的人接过接力棒,让这份爱延续下去。

  爱心传承:搭建津疆“连心桥”

  张秀燕的儿子潘彬炜,是这场爱心接力的见证者与传承者。2006年第一次随母亲看望新疆高中班孩子时,高一的他被新疆学子的求学经历深深触动。此后每逢假期,他都和新疆弟弟妹妹们同吃同住,陪他们逛津城、聊心事。

张秀燕为“新疆娃”赠送书籍,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资料图)张秀燕为“新疆娃”赠送书籍,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资料图)

  2013年暑假,潘彬炜跟着母亲到和田“走亲戚”,亲眼见到受助孩子家的变化。“那时我就想,将来一定要把这份爱心传下去。”如今担任爱心社常务副社长的他,早已成了孩子们口中亲切的“彬炜哥哥”。

  更令人动容的是,“天津妈妈”的爱早已越过山海,延伸到天山南北。十九年来,张秀燕带领爱心人士坚持到新疆家访,足迹遍布全疆。每到一户,炕头上的拉家常、院子里的笑声、离别时的拥抱,都在诉说着浓浓的津疆情。孩子们的父母总说:“天津来的‘亲戚’,比自家兄弟姐妹还贴心。”

“张妈妈”来和田啦。记者 阿卜杜拉 摄7“张妈妈”来和田啦。记者 阿卜杜拉 摄

  7月13日,张秀燕再次来到和田,机场里早已等候着一群手捧鲜花的“孩子”。热情的拥抱、熟悉的“张妈妈”声,让她瞬间红了眼眶。“看到他们脸上的笑、眼里的光,所有付出都值得。”张秀燕的笑容里,满是母亲般的欣慰。

  从2006年的偶然相遇,到如今1万余名孩子的“天津妈妈”;从一个人的承诺,到1700人的爱心队伍;从校园里的看望,到绵延19年的关爱……张秀燕和她的爱心社,以最质朴的母爱,搭建起津疆两地的“连心桥”。正如那些已走上工作岗位的“新疆娃”所说:“我们会带着‘天津妈妈’的爱,努力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申金和 阿卜杜拉·热杰普)

【编辑:程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