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载情谊,文化促交融!新疆伽师县师生赴佛山里水研学交流
近日,新疆伽师县180余名师生来到佛山市里水镇,开展为期数日的研学交流活动。学子们体验龙舟文化、重温红色历史,教师们探访状元故里、感受睡眠科技。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之旅”,既是佛山对口支援新疆的生动实践,也为两地师生搭建了深度互动的桥梁。

登高探史、科技探秘:教师团感悟多元里水
7月15日,新疆伽师伽师县教师团走进南海双语实验学校、金峰洲第一小学以及金峰幼儿园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各校的校园建设、办学理念、办学情况等。
“里水的学校无论是校园建设或是校园规模、教学方式都非常好。”参访团的再努热老师由衷赞叹道。她表示今天的参观对她的启发特别大,希望能在吸收这些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再结合伽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转化。
当日,伽师县教师队伍还走进里水镇文化地标展旗楼,俯瞰城镇风貌,聆听清朝武状元姚大宁的故事。
在梦所睡眠文化博物馆,教师们穿越时空,感受古今中外的睡眠文化。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探寻床垫生产的奥秘。
“佛山人民的开放包容让我印象深刻,这里既有前沿的创新思维,又有温暖的人文情怀。他们对客人非常热情,我非常喜欢,我特别感动。”克孜勒博依镇中学赛买提·阿木提老师表示,希望能常来佛山深入学习,将这些宝贵的文化精髓带回新疆,让它们在新疆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龙舟破浪、薪火传承:伽师学子沉浸式体验岭南文化
“传统龙舟在非比赛季节或日常不用时,会进行专门的保管,称为“藏龙”,大家知道会藏在哪里吗?”在里水镇纳德利龙舟基地,40多名新疆学子跟随着国家一级教练、国家一级裁判张伯仪了解龙舟民俗文化,学习划龙舟的技巧。

在龙舟划行学习区,学子们第一次握起船桨,脸上写满了跃跃欲试的兴奋,还有不少同学争做鼓手。“手臂发力要均匀,身体跟着节奏前倾!”张教练正手把手地教导大家规范的握桨姿势——上手稳握桨柄顶端,下手紧握中部,同时详细讲解落桨角度和发力技巧;同学们个个全神贯注,有的反复比划着动作要领,有的小声讨论着发力方式。
掌握基础的划龙舟技巧后,随着口号声响起,伽师学子们分组登上龙舟,在河道中挥桨破浪。
体验完劈波斩浪的龙舟竞渡后,学子们来到里水镇北沙村,在南三花工委旧址聆听那段荡气回肠的红色革命故事。
来自旗峰小学的学生导赏员们用生动的语言,为新疆伙伴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学生导赏员张婉儿此次为新疆伙伴讲解杜路、沈少刚、陈启锐这三位革命先烈的故事。“今年是我第一年做导赏员,本次也是我第一次作为导赏员讲解,我感觉作为导赏员能和不同的人群交流互动,可以锻炼我的胆量也能提升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她表示,这次为来自伽师的同学们讲解,不仅是一次展示,更让她感受到两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这种互动让她倍感新奇与欣喜。
旗峰小学的学生还共同朗诵《少年中国说》,铿锵的诵读声在纪念馆内回荡。
文化共情、互助共进:两地携手书写协作新篇
在此次伽师师生走进里水的研学交流中,里水文旅集团精心策划线路,选取纳德利龙舟基地、展旗楼、南三花工委旧址等里水镇特色点位,让新疆师生沉浸式体验岭南文化的魅力——从龙舟竞渡的团结精神到状元文化,再到红色历史的薪火传承,每一处参访点都彰显了里水镇独特的文化底蕴。里水镇教育发展中心则联动镇内优质学校,组织伽师教师走进南海双语实验学校等先进校园,分享办学理念与教学经验,同时促成两地学子在龙狮、足球等活动中互动切磋。里水文旅集团与教育发展中心双线发力,为两地教育协作与民族交融注入了鲜活力量。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以文化人”。新疆学子通过亲身体验,打破了对沿海地区的模糊想象;里水学生则在讲解互动中深化了家国情怀。当孩子们共同朗诵《少年中国说》时,民族团结的种子已悄然生根。
文化认同是协作的基石,这场跨越5000公里的“握手”,让师生们看见更广阔的中国,也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具体而微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