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这是我们的‘新天山’”

“这是我们的‘新天山’”

2025-07-22 12:10:20 来源:中新网新疆

  “3,2,1,起爆!”随着一声令下,天山胜利隧道最后一个掌子面成功爆破,三洞顺利贯通。

  “4年前,我转场到阿拉沟放牧,听到你们说要凿通天山,建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我当时对着阿爸留下的马头琴笑了,这比骑着马翻越托木尔峰还离谱,简直是天方夜谭,没想到你们真的成功了!”牧民朝鲁门看着这群身着蓝色工装的建设者们紧紧相拥的场面,赶紧上前握着天山胜利隧道出口端负责人的手激动地说道。

  2024年12月30日,二公局参建的新疆乌尉高速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天山胜利隧道顺利贯通,这一纵向跨越天山南北的交通新干线开辟了新疆交通格局新面貌,从此,新疆南北地区车辆往来将告别“环绕式”翻山越岭,迎来“直穿式”跨越天山新格局。

  挑战天山上的“不可能”

  深秋的阿拉沟草场渐黄,朝鲁门赶着羊群路过隧道出口端广场时,总忍不住勒住马缰。他看见建设者们在雪线边缘搭起的蓝顶板房连成了片,中导洞施工的震动顺着山体传来,他突然觉得那些蓝工装的身影,比山风里的鹰还要执着。

  初到天山的建设者们,直面的是“生命禁区”般的考验。荒芜高山上残雪未消,寒风凛冽犹如刀割,平均海拔3000米的隧址区氧气稀薄,先期进场的测量队员踩着齐腰深的积雪跋涉,靴底冰碴融化又结冰,脸上冻疮反复破溃。项目负责人回忆:“每每遇到困难,脑海里在反复推演的是应对方案,从未想过放弃。”

  隧道穿越16条断裂带,岩爆、涌水、软岩大变形等“世界级难题”接踵而至。最大埋深达1112.6米,极端气温低至零下42度,高海拔与高地震烈度叠加,让施工难度呈指数级上升。建设团队经多次方案论证,决定采用“三洞+四竖井”“中导洞TBM+主洞钻爆法”组合工艺,简单来说就是在双主洞之间增设中导洞,利用中导洞TBM快速掘进的优势提前探路,在中导洞每隔约800米处开辟横通道,将22.13公里长隧“化整为零”,实现“长隧超短打”,挑战不可能。这一方案比传统工艺缩短工期20个月,为世界超长隧道施工提供了中国方案。

  打通天山的“钥匙”

  为打通天山破解施工难题,创新成为了建设者们手中的“钥匙”。“隧道内开辟多个掌子面同时施工,传统的物料运输方式肯定难以满足施工需要,施工材料如何运进去?洞渣如何运出来?这‘一进一出’如何高效且不会影响正常施工”问题的抛出,引起了建设团队的大思考、大创新、大实践。为此,项目团队从设备研发改进到方案设计,全部根据天山胜利隧道的施工特点进行了全链条创新。建设者们创新采用“洞顶正上方悬挂式连续皮带机”技术,在中导洞正上方架设全封闭运输皮带,将TBM掘进产生的洞渣直接纳入输送轨道。这些混杂着岩屑与地下水的碎石,顺着皮带机“一站式”直达洞外专属碎石场,全程密闭运输不仅避免了传统转运中的掉渣污染,更通过缓冲装置化解了岩块冲击,将天山腹地的岩土源源不断运出洞外。不远处,朝鲁门蹲在碎石场边的土坡上,看着机械把洞渣粉碎成铺路的骨料,突然明白“化整为零”不只是打洞,更是把天山的馈赠变成了路。建设团队创新研发“MSV”多功能胶轮车,堪称隧道施工的“全能转运手”。这款车最亮眼的设计是双头驾驶系统——前后端均配备驾驶舱,无需掉头就能实现双向行驶,完美适配隧道内狭窄空间的转向需求。它还能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洞径变化、TBM后配套设备的净空限制,以及单次运载量的差异灵活调整作业模式。既可以满载混凝土运向掌子面,也能精准运送仰拱块等大型预制构件,甚至在突发状况下快速切换角色,作为应急转运工具保障物料补给。

  同时,项目技术人员联合设备厂家深入一线,结合TBM工况机况,积极探索TBM高效施工的优化路径,针对TBM在不同围岩条件下的掘进参数进行动态调整,比如在硬岩段优化刀盘推力和转速,在软岩段及时调整支护强度,确保“胜利号”TBM始终保持最佳掘进状态。从而使“胜利号”TBM创下了日掘进最高达33.6米、月掘进最高达500.2米的施工记录。这些创新不仅让物料运输效率大幅提升,更实现了多个掌子面同步施工的有序推进,为“长隧超短打”方案的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也为破解超长隧道施工生产组织、多工作面协调、交叉作业等行业共性难题提供经验借鉴。

  天山腹地的排险竞速

  尽管创新为施工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复杂的地质条件仍然时刻威胁着隧道施工的稳定和安全,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排险竞速在天山腹内悄然展开。

  2023年12月的天山腹地,朝鲁门回忆起那天夜里,只记得隧道方向传来异常的机器轰鸣,比往常急促十倍。中导洞反坡掘进段正按计划推进,突然,掌子面后方传来异常水声——涌水量毫无征兆地激增至每小时2000立方米,浑浊的水流裹挟着碎石奔涌而来,水位疯狂上涨,眼看就要淹没“胜利号”TBM的核心部件。

  “立即停止掘进,所有人员紧急撤离至安全地点!”项目负责人的指令立马传达至一线,随即带领团队骨干力量扎入洞内,所有人肩扛手接钢管拼接排水管道。刺骨的寒水浸透工装,年轻技术员托起水泵站至双腿麻木……5小时鏖战,两条500余米的排水管道成为了涌水排放的“生命线”,成功遏制水位上涨。此后半个月,建设者轮班坚守疏导,直至涌水稳定可控,险情解除,让“胜利号”得以继续向前掘进。

  风从隧道里吹出来,带着山那边的气息。朝鲁门望着通车在即的隧道洞口,眼中映着往来施工车辆的灯光,回想起年轻时骑着马翻过胜利达坂的时日,那时马蹄踏在天山冰棱上的脆响,如今即将被天山腹内车轮碾过沥青的轰鸣替代。他内心坚信,一个新的天山,正从这打通的隧道中慢慢铺展开来:“这是我们的‘新天山’,开车穿过它只需要20分钟,这新天山里的路,通了日子的奔头,更通了心里的盼头。”(王亮 邓凌东)

【编辑:宋欣】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